學者:勞保不改革 2032年破產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出版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人資e周刊】內容包含最新勞工政策解析、企業管理進修、人事聘用秘方,希望您的疑難雜症能獲得解決之道。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2/11/07 第5478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學者:勞保不改革 2032年破產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穩定勞保基金水位,政府明年撥補勞保450億元,創歷年新高;在野黨更喊出政府每年撥補勞保800億元;然而,根據政治大學商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特聘教授黃泓智精算,即便政府每年撥補達千億元之多,若未搭配年金改革措施,勞保只是延後四年、仍將於2032年破產。

根據勞保2021年精算報告(衡量日為2020年12月31日),勞保未來50年應計負債擴大為11.05兆元,扣除提存準備後,潛藏負債擴大至10.29兆元,因政府撥補及勞保基金績效提升,勞保破產年限延後至2028年,亦即在六年後破產。此外,勞保潛藏負債繼續擴大,根據勞保局預算書,2021年底勞保潛藏負債進一步擴大至10.82兆元。

對於勞保年改,行政院遲遲未有動作。勞動部長許銘春日前表示,勞保改革須通盤考量,改革方向之一是政府撥補,這已經在做,將會視政府財政狀況及勞保基金水位,適度提高政府撥補。事實上,行政院自2020年起撥補勞保200億元,2021年撥補220億元,2022年撥補300億元,明年撥補一口氣調高至450億元。

許銘春曾在2020年11月底曾在立法院社福委員會詢答表示,政府每年須撥補800億至1,000億元才足夠讓勞保不破產。這項推估並非隨口說說,據透露,當時勞動部內部試算,若政府每年撥補勞保千億元,同時搭配調降給付,少領一些,就可以讓勞保維持二、三十年穩定。

根據黃泓智試算,即便政府每年撥補千億元,若沒有其他改革措施,勞保也只不過延後四年破產。他表示,勞保真正核心問題、潛藏負債之所以破10兆元,是勞保每年收支嚴重失衡,一年收進來只有4,200億元,未來也不會再增加了,或者增加有限;但給付卻急劇膨脹,目前支出是4,600億元,預估短短幾年會破兆元。而現在距勞保破產年限只有六年,就算政府撥補千億元,也只有6,000億元,難以填補勞保快速膨脹的給付,因此勞保只延後四年破產。

「政府撥補當然愈多愈好,」但他認為,在實務上,政府也不可能每年撥補千億元,一年總預算就是2兆多,一旦多補勞保就會排擠其他部門支出;「不論政府撥補多少,若沒有年改,都阻止不了勞保短期破產危機,」他如此總結。

延伸閱讀》

勞保基金水位直直落 三大因素

接連選舉 勞保很難啟動年改

 
接連選舉 勞保很難啟動年改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要如何救勞保?惟年金改革一途。一位熟悉政府運作、不具名人士觀察,勞保攸關千萬勞工退休經濟生活保障,勞保年金改革茲事體大,而國內這兩年接連有重大選舉,近期要啟動年改確定是不可能,只能呼籲2024年不論誰執政,都應盡快啟動年金改革。

勞陣表示,勞保年金的改革刻不容緩,因為攸關勞工「退休安全」的永續,勞陣呼籲朝野政黨共同理性面對這個問題,透過社會對話尋求制度永續的解決方案。

台灣勞工陣線研究員張烽益坦言,推動年改最困難的是社會沒有共識,勞工亦沒有體認到勞保制度永續的重要性,而現在選舉當前,政治人物都深知此刻去討論年改將引起政治風暴,更不可能啟動年改。

他指出,現正步入戰後嬰兒潮退休時代,領年金的人已逾150萬人,根據專家推估最高將來到350萬人之多,因為保費收入遠遠跟不上給付,這才是勞保根本問題。

他坦言,絕大多數勞工都不願意改革,尤其現在領年金、以及即將退休的勞工會率先反彈。

張烽益表示,過去一直有人認為,只要拉高勞保基金投報率就可以解決勞保問題,而今全球股災蔓延,勞保基金今年大虧,這反映出勞保基金收益是不穩定。至於政府撥補再多,「再怎麼撥補,都是納稅人的錢」。

他認為,為了讓勞保永續,不只這一代退休的人領得到,下一代年輕人也領得到,這需要建立年改的社會共識,他期望政府、政界、以及社會各界,包括勞工都能有勇氣面對勞保年改,凝聚共識。

 
勞保基金水位直直落 三大因素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今年因全球股災蔓延,疫情勞保傷病給付支出增加,以及領取老年年金給付持續膨脹,三大因素以致勞保基金水位直直落,勞保基金餘額由去年底8,447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已縮水為7,467億元,少了近千億元。更有學者示警,一旦勞保基金水位降至5,000億元,恐要慎防擠兌潮。

台大國發所兼任教授辛炳隆表示,勞保年金改革愈晚啟動,日後要下手力道愈大。當務之急是政府須盡可能維持勞保基金於一定水位之上,「穩定民心、不要讓大家去擠兌」。他認為,因為政府最終都要撥補勞保,政府不要每年撥補一點點,而是應該一次撥補一大筆,除了穩定民心,亦可以讓勞保基金於日後市場回升時,多獲得一些收益。

過去兩年勞保基金操作績效佳,2020年和2021年投報率分別為8.33%、9.71%,讓政府樂觀地認為可以仰賴收益挹注勞保基金,是勞保延後二年、至2028年才破產的主因之一。但好景不常,截至今年9月底勞保基金已累虧830.9億元,「這證明,年金保險寄望於金融性操作,是無濟於事」辛炳隆如此評論。 □

 
提高最低工資 影響輕微
特派記者劉先進、張曼琳/柏克萊專經濟日報
問:您的研究指出,提高最低工資的負面影響很小,且提高最低工資不會導致就業率下降,也不會讓工作機會減少。以當前局勢看,這些看法有改變嗎?對於不同行業是否會有不同結果?

答:有關最低工資的研究在很久以前完成,實際上是30年前,在那之後,又有很多研究,比如,更多數據,更好的分析等。大多數這些研究,都或多或少地發現了與我們最初的發現相同的答案,即最低工資增長,沒有對就業產生太多影響。最近,相當有趣的是對德國的研究。他們以前沒有最低工資要求,但2016年前後引入。有些個別公司受到傷害,但大多數的公司,僱員、工人狀態都很好,沒有失業。

實施最低工資,在不同行業是否有不同的結論?我懷疑有可能,但還沒有看到太詳細的分析。我認為像德國的情況,他們原本期望在較貧窮的東部地區,也就是過去被稱為東德的一部分,實施最低工資會有不同的效果。而實際上,似乎並未發生這種結果。對許多人來說是個驚喜,(在一些領域)或許可能有一些我不知道的情況發生。

問:很多國家都面臨少子化、人口放緩問題,開放移民是解決方案之一,您對於開放移民有什麼建議?若聘僱低薪的海外勞工,是否會打壓國內勞工、剝削海外勞工或促使美國工作外包?

答:任何經濟體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東西是在美國製造的。衣服、鞋子都不在美國本土製造,除非超級昂貴的衣服。手機和諸如此類的東西大多在國外製造,在美國完成、設計,但海外製造。歐洲也是如此,義大利有時裝設計,這些都不是在義大利製造的,而是在中國大陸。製造這些產品沒有那麼多錢可以賺,如果你能設計或創新,才會賺更多的錢。我認為這可能是將要發生的事情,如果你看看在大多數國家從事製造業工作的人的比例,已大大下降。

在農業方面,過去很多人從事過農業,現在明顯減少,因為如今農業生產力提高。所以我認為這是自然現象,但也有一些對供應鏈問題的擔憂。如果所有的東西都是在其他國家製造,若在戰爭中需要這些產品,有點風險。我不知道如果大陸出現重大問題,會發生什麼,他們是否會說,不打算再海運出口手機了,這些是現在的人們所考慮的。我不知道這是否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如果美國經濟可以把技術含量最低的工作,轉移到其他國家,然後只保留最高技能的工作,通常是好的。

我們仍然需要一些低技術工人在服務部門工作,在美國仍然有農業,清潔工服務和駕駛之類的低技能工作,即使人們沒有太多的培訓,也可以做這些。總會有這方面的需求。

 
對岸資金回流金額 八年新低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去年台灣上市櫃公司在中國大陸投資收益寫下近年高點,然而資金匯回台灣金額,卻創八年來新低,呼籲財經部會應加強策進投資,以利國內經濟發展及增進就業。

根據金管會統計,近年國內上市櫃公司在大陸投資收益,呈現逐年上升,從2013年的1,456億元,至2020年達4,459億元,2021年更突破5,000億大關,達5,523億元。

不過自大陸匯回台灣金額不成正比,近九年高點落在2017年,當時全球肥咖條款陸續上路,大陸也在2018年全面啟動,加上美中貿易戰蠢蠢欲動,許多台商提前在2017年匯回資金,當年共898億元匯回台灣。

其餘年度匯回金額約在400億元、500億元左右,而去年共匯回415億元,是八年來新低。

預算中心指出,境外資金專法落日後,台商依循過去習慣,將間接轉投資大陸的獲利保留在第三地境外公司;此外,大陸實施外匯管制,台商匯出時將重複課稅,也是考量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疫情、國際情勢變化導致經濟前景不確定因素高,台商可能傾向保留帳列現金;而在供應鏈調整下,台商也可能將資金投資到東南亞,因此暫將資金保留境外, 預算中心呼籲財經部會應加強鼓勵投資。

 
境外資金匯回投資動能 放緩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冠疫情因素加上國際地緣政治動盪,投資動能已然放緩,據統計,透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匯回資金,並申請實質投資案件,截至8月中旬已共185件、466億元申請展延,占比逾三成,其中以疫情及海運缺櫃影響投資腳步占大宗。

境外資金匯回專法是引導資金回國投資、促進產業發展所提供的限時租稅措施,自2019年8月15日施行至2021年8月16日,為期兩年,首年稅率8%,第二年稅率10%,免依一般所得稅制20%稅率課稅,若資金投入實質投資,稅率還可再減半。

財政部統計,實際執行兩年資金回台合計3,351億元,達到原低推估目標,扣除稅款後,共3,059億元存入專戶,依規定可在存入專戶起一年內向經濟部申請核准實質投資。

不過專法截止一年後,截至今年8月14日,僅約1,612億元申請實質投資,占專戶總金額約52.7%。

其中申請投資、已獲核准案件共568件、1,472億元,當中僅約111件、124億元完成投資,平均投資額1億元,以小型投資為主;更有185件、466億元的投資計畫申請展延,引起立法院預算中心關注。

依規定,投資計畫應在核准後兩年內完成,若有困難,投資方可在期限屆滿前載明理由,向經濟部申請展延一次,展延期間以兩年為限。

經濟部指出,未能按時投資主要有三大因素。第一,企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上全球海運缺櫃,影響投資腳步,共105件是因此申請展延;第二,因考量國際情勢、營運風險而調整投資計畫進度,共有11件;最後則是其他因素,包含環評、天然災害等變數,導致計畫延遲,共69件。

經濟部表示,境外資金專法申請實質投資產業主要包含電子資訊業、民生化工業、金屬機電業等,像是光電業、汽車零組件製造等,另外也有電信業、運輸業、太陽能等產業。

申請案件中,僅一件遭否准,投資規模0.5億元,主因投資項目為菸商購置倉儲建物,由於世界衛生組織公約規定,避免給予菸商任何形式優惠,因此這項投資遭到駁回,其餘案件目前皆核准或仍在審查當中。

延伸閱讀》

對岸資金回流金額 八年新低

 
國際財經要聞
日本攜美 強攻2奈米晶片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日經新聞報導,日本計劃編列3,500億日圓(23.8億美元)預算,與美國攜手打造晶片研究中心,共同研發下一代半導體。

據報導,這項支出將由日本今年度的第二輪補充預算案支應。該預算案將提撥逾1兆日圓(68億美元),用於強化對日本經濟與社會極為重要的半導體供應鏈和其他原料的供給。除了與美方的研發合作支出,當局還將投入4,500億日圓,吸引企業前往日本設立先進晶片生產中心,另外也準備支出3,700億日圓確保晶片製造的必備原物料供應無虞。

日本與美國的聯合研究中心預計今年底前完成,目標是在2020年代的後五年開始研發和建立量產2奈米晶片的能力。

日本將於本月稍晚公布參與這項計畫的日本企業和其他細節,目前已知的參與者包括東京大學、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理化研究所(Riken),以及歐美國家的企業和研究機構;IBM是參加此計畫的候選企業之一。

日本政府已核准台積電、鎧俠及美光在日本建廠的補助案,這些廠房將生產半導體,供資料中心、人工智慧(AI)及其他最先進科技使用。另一筆3,700億日圓將獎勵能強化晶圓和碳化矽這類原物料的供應網路。

經濟產業省正擴大支持半導體,原因包括半導體對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和日圓重貶至歷史新低有助吸引外國投資,目標是創造經濟周期,由大規模投資帶動各地區的就業改善和薪資成長。

第二補充預算案還會撥出1兆日圓用於多元化電池、永久磁鐵及稀土元素的供應鏈,所有這些將由日本「經濟安全促進法」列入關鍵商品名單。

日相岸田文雄宣布斥資3兆日圓,投資半導體在內的下一代領域,其中有近1兆日圓將投資電池和機器人領域。據彭博資訊報導,這些行動是日本岸田政府規劃的29.1兆日圓支出計畫的一環。除了半導體領域,當局也準備投入逾1兆日圓,協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糖供應吃緊 全球價格看漲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全球通膨高漲之際,印度大幅減少2022-23產季的糖出口配額,由於最大出口國巴西的供應已出現問題,印度繼續採取出口管制措施,可能進一步惡化已經吃緊的全球市場前景,使糖價進一步走高。

彭博資訊報導,印度糧食部已發出通知,要求製糖廠在明年5月底前僅能出口600萬噸,但也表示到明年10月以前仍可能准許更多出口。該國2021-22產季的糖出口配額為1,120萬噸。

印度政府這項舉措來得不是時候,因為巴西正遭遇極度豪雨和甘蔗壓榨作業延遲,全球糖供應已十分吃緊。紐約原糖價格10月下旬以來已躍漲逾6%,在印度宣布減少出口配額後,價格可能又將進一步走強。

彭博日前已提前報導,印度正在考慮第一階段先允許出口600萬噸砂糖,第二階段再根據生產步調允許出口約300萬噸。

印度以往並不會管制砂糖出口,但自從出現生產疑慮後,該國去年開始頒布限令確保國內供應充足,試圖平衡國內持續上漲的糖價。印度政府已將限令延長至明年10月,但有些限制並不適用於對歐盟和美國的出口。

印度製糖廠協會(Indian Sugar Mills Association)預估,今年國內生產的砂糖將達到3,550萬噸。

印度砂糖的出口對象包括印尼、孟加拉、馬來西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該國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砂糖消費國。

MEIR Commodities India公司於2021-22產季在國內外市場共交易約50萬噸砂糖,該公司總經理夏克說,印度的製糖廠今年產季已簽約出口220萬噸砂糖。另外,印度糖儲量到2022-23年度開始的10月1日時,估仍將有600萬噸,能夠滿足印度節慶時節期間所需。

印度政府表示,受國內糖價上漲及全球糧食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需限制糖的輸出,以確保國內的供給穩定庫存量。

 
科技戰 日荷靠向美了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上周表示,日本和荷蘭將加入美國陣營,遏止先進晶片技術流入中國大陸,這是美國高階官員首度公開點名特定國家將加入美國打壓大陸晶片業的限制措施,顯示美國總統拜登似乎已準備好向這兩國進一步施壓。

日經新聞報導,拜登政府自10月起已實質禁止與大陸在先進晶片技術、製造設備和相關人力資源上的貿易,包括禁止外國公司出口含有美國技術的半導體給大陸。

美國企業的強項是晶片使用的軟體和製造先進晶片的設計軟體,台灣和南韓企業代工的許多產品都使用這些美國技術,這些技術都已受到一定程度管制。

日本和荷蘭成為美國的關注目標,是因為這兩國的強項在於晶片製造設備,這個領域尚未受到美國管制。這兩國的企業有能力在不仰賴美國技術的情況下製造產品。全球晶片製造設備市場主要由三家公司掌控,規模依序是美國的應用材料、荷蘭的艾司摩爾和日本的東京威力科創。

 
美股投資人 嚴懲財報不如預估的上市公司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今年第3季業績不如預期的上市公司,股價受到懲罰之重為本世紀以來之最,顯示市場對大企業獲利展望高度悲觀。

據美國銀行(BofA)數據顯示,標普500大企業第3季營收及獲利不如預估者,公布次日股價表現平均比大盤遜色達6.7%,遠比以往平均水準-2.4%悽慘得多。

德意志銀行美股專家薩提表示,企業獲利未達目標往往使股價表現不佳,但這也顯示股價跌得還不夠低。美銀專家柯旺強調,財報季開始以來,大企業每股盈餘預估已被下修7%,幅度遠大於4%的正常下修水準。

大型科技公司的財報尤其偏弱,且多家巨擘的獲利展望都相當悲觀,擔憂經濟滑坡,通膨急升,及利率持續上升。財報季開始3周以來,蘋果、微軟、字母、亞馬遜與Meta總市值已經蒸發7,700億美元。

美銀表示,過去兩年來投資人開始把科技股視為新的防禦型股,但第3季財報顯示這些成長股並不能倖免於獲利急降的厄運。

反過來看,高盛及美營獲利優於預估,股價表現超優,而網飛業績公布後股價更大漲13%。不過業績超優股的平均表現僅比大盤好1.3%,顯示得到的獎勵要比失望股所受到的懲罰小得多,

據FactSet機構的數據,截至目前已公布第3季業績的大企業,以及尚未公布者的預估額來看,平均EPS比去年同期上升2.1%,是兩年來最低的成長率。

 
日圓年底前不排除貶破160
記者巫其倫、戴瑞瑤/台北報導聯合報
美國聯準會上周宣布升息三碼,日本央行寬鬆政策仍不動如山,導致日圓續貶,日圓兌美元跌至卅二年新低,兌台幣也創卅年低點。

匯率分析師表示,日圓兌美元短線仍在低點震盪整理,「就看月線怎麼收」,若是月底時月線收在一四七點六三以上,後續日圓可能下探一五○匯價,在貶值方向不變下,年底前不排除直接貶破一六○關卡。

美國今年以來已升息十五碼,帶動美元指數獨強,非美貨幣崩跌,其中貶值最慘的是日圓,今年已貶值逾兩成,而台幣今年貶幅也逾一成,但仍遠低於日圓,使得日圓兌台幣交叉匯率來到○點二一字頭,創近卅年新低。

瑞銀指出,受到聯準會持續「放鷹」影響,美元強勢預估將持續,日圓兌美元十月一度觸及一五一點九元的卅二年低點,市場雖傳出日本政府及央行出手干預,日圓應聲反彈,但只要美聯準會沒有轉向鴿派,或日本央行沒有轉向鷹派,日圓未來幾個月仍難以扭轉弱勢。

日圓持續偏弱,日本央行今年已兩度進場阻貶日圓,匯銀主管說,「日本央行只能延緩貶值速度」,但沒有干預手段可完全成功扭轉盤勢,只能延緩貶值速度,目前日本政策不變、利差持續擴大,日圓就持續走貶,但會不會貶至一六○,就看聯準會十二月升息幅度。

匯率分析師張耕綸說,日本央行最新利率決策仍維持寬鬆,並強調貶值速度過快就會進場干預,但日本央行今年兩次干預,日圓仍持續走貶,因此在日圓偏弱格局不變下,可反向來看,若日本央行有進場,就代表當時日圓貶值速度已過快。

他認為,日圓關卡要先看月線,假如十一月底月線收在一四七點六三以上,代表貶勢會持續,接著回測一五○將「勢在必得」,後續很可能測試一六○點二,且年底前貶破一六○關卡的機率也不小,屆時日本央行再次進場干預的可能性很高。

張耕綸指出,聯準會升息持續,有些機構預期目標利率甚至升至百分之五點五,美國升息若延續到明年,歐美股市跌幅恐加劇,將支撐國際美元續強,不只日圓、整體亞幣都將會持續趨弱。

 
要聞
央行緊縮貨幣…超便宜資金環境 回不去了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啟動升息循環,金融機構資金拉「緊」報,爛頭寸水位陡降,恐使企業籌資成本上漲。

銀行資調主管指出,央行緊縮貨幣、熱錢流出使新台幣匯率重貶,及金融機構大砍央行28天定存單部位等三大主因,使象徵國內資金蓄水池的央行定存單餘額近日跌破8兆元大關,相較去(2021)年5月的9.5兆元歷史高位,一年半來大減逾1.5兆元。

長期以來,國內資金水位非常充裕,為避免游資過多助長通膨火焰,央行發行定存單回收餘裕頭寸,因此,央行定存單的餘額水位,也被視為銀行「爛頭寸」多寡的重要指標。

資深券商主管指出,國內資金水位大降、市場利率步步高升,將帶動國內的商業本票、公債、公司債等利率走揚,促使企業發債籌資成本上漲,可以說「過去超便宜的新台幣資金環境(指利率),短期內恐怕是回不去了」。

央行統計資料顯示,去年5月,央行定存單餘額一度飆上9兆5,315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當時背景為,美國實施無限量QE(量化寬鬆)後產生外溢效果,大量資金湧向台灣等亞洲新興市場,促使主要國家股市、房市等資產價格上漲,為避免資金過度浮濫,央行大舉回收游資。

今年以來,國內資金情勢大翻轉,央行採取三度升息、累計2碼、兩度調升存準率、累計2碼等緊縮貨幣政策,加上熱錢大舉匯出、新台幣匯率重貶,央行定存單水位陡降,今年10月中旬,央行定存單餘額一度跌破8兆元大關,10月14日最低跌至7兆9,828億元,意即,不過一年半,央行定存單餘額便大減1.5兆元。

延伸閱讀》

央行收游資 力抗通貨膨脹

便宜資金時代一去不返?克魯曼:並沒有

 
央行12月升息 打保守拳
記者楊筱筠 □ 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伴隨台灣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落在2.75%,通膨率低於歐美,國際金融業者最新金融報告,預料台灣央行12月將打出「保守拳」,以升息半碼(0.125個百分點)迎戰美國11月再度升息3碼(1碼為0.25個百分點)、12月可能再升息2碼的鷹派升息路徑,明年多預測台央行將暫停升息,惟星展集團預期台央行今年第4季、明年第1季都將再升息半碼。

國銀高層認為,央行總裁楊金龍已經表態,認為台美通膨表現不同,台灣央行利率政策並不一定要跟進通膨,主要看通膨數據,台灣CPI已經回落,看明年台灣經濟下滑但不至於衰退,意指央行沒有升息的理由。

澳盛銀最新報告認為,亞洲通膨率不如歐美強勁,這讓亞洲央行決策者沒有比照美國鷹派激進升息的理由。

此外,澳盛銀預測台灣10月CPI維持在2.8%,認為台灣通膨獲得控制,預期台灣央行12月僅會升息半碼,拉高重貼現率至1.75%,對2022、2023台灣重貼現率預測都維持在1.75%,意指今年12月台灣央行升息半碼後,就將結束此次升息周期。

ING集團最新告,同樣預期台灣今年底重貼現率將拉到1.75%,料台央行12月將再升息半碼。

惟星展集團預測台灣央行採取溫和緊縮步調,要力求在經濟放緩、通膨與資金外流三者取得平衡,能支持經濟成長、穩定物價以及緩和資金流出,預期台灣央行將以每季半碼的幅度調升利率,推測今年第4季、明年第1季都還會再升息。

 
未上市股所得課稅 三樣態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個人交易未上市櫃股票所得,應計入最低稅負計稅,財政部中區國稅局表示,若納稅人無法提供成交價格或取得成本,有三種推計方式;不過若國稅局查到實際所得較高,則會以查得資料為準。

立法院於2020年底三讀《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修法,將個人交易未上市櫃股票恢復納入最低稅負制計稅,以遏止透過股權交易等方式避稅,同時降低炒房誘因,並自2021年起適用。

國稅局表示,個人交易未上市櫃股票所得,是以交易時的成交價格,減除原始取得成本、必要費用後的餘額,作為所得額,相關辦法也設有推計所得方式,主要分三種。

首先,若個人無法證明原始取得成本,則以實際成交價格的20%計算所得額;第二,若個人未能提供實際成交價格,則按交割日前一年內,最近一期經會計師查核簽證的財務報告每股淨值,計算收入,並以75%為所得額。

第三,若交割日前一年內並無會計師簽證財報,則以交割日公司資產每股淨值計算收入,同樣按75%計算所得。

不過,若稽徵機關查到的實際所得額,較前述計算所得額高,將依查得資料核計。

國稅局表示,納稅人計算成本或必要費用時,也要留意相關規定。舉例而言,因購買而取得未上市櫃股票,成本是以成交價格為準;若因公司盈餘轉增資而取得,則以股票面額為準;若為公司資本公積轉增資而取得,則成本為零。

必要費用方面,主要是指證交稅、手續費等。

此外,若交易成立五年內的高風險新創未上市櫃股票,可免納入計稅,至於「高風險新創」定義,包含須向經濟部申請核定,或登錄創櫃板、符合產創條例天使投資人條款規定等簡化認定方式,納稅人應留意相關規定。

國稅局呼籲,納稅人今年5月至6月報稅時,若未申報去年度交易未上市櫃股票所得,在未經檢舉、未經調查前,應儘速至戶籍所在地稅捐稽徵機關補報並補繳所漏稅款,才可免予處罰。

 
投資美元 短線操作
記者楊筱筠 □ 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國鷹派升息態度,讓星展銀、澳盛銀都已經預測,明年初美國聯邦資金利率將至少達到5%,引爆國人買美元風潮,不但央行總裁楊金龍示警,美元投資族小心賺了利差、賠了匯差,最新外銀對新台幣明年預估值,也都認為伴隨美國聯準會(Fed)明年初升息策略放緩或暫停,新台幣2023年有機會逆轉貶值態勢,金融業高層因此提醒,國人買高利美元,投資期限必須要彈性。

銀行高層就建議,現階段美元指數已經高漲,如果真的要投資美元定存,建議以短天期為主,可以先抓3個月天期,並隨時要注意美Fed政策以及國際金融情勢動態表現。目前金融市場普遍預估,美Fed升息循環將先到明年第1季為止。

澳盛銀最新報告也預期,新台幣12月匯價最低先看32.5元,仍難回到31元字頭水準,因在美國激進升息腳步下,亞幣面臨龐大貶值壓力,促使亞洲央行近幾個月持續干預外匯市場,以減緩貶值速度。

展望明年,澳盛銀估計新台幣2023年6月匯價落在32元,9月、12月預期回到31.5元與31元。ING集團最新預測新台幣第4季匯價33元,明年第1季估值31.3元,第2季回到30元,第3季升至29.5元,第4季再升至29.1元。

 
數位銀行 三個決勝點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數位戰國時代,各大傳統銀行面對的不只是三家純網銀,還有電子支付(如街口支付)、第三方支付(如LINE Pay)、電商(如蝦皮)和入口平台等,除一開始砸錢用高利獲客後,能否開啟客戶小額投資、刷卡消費、及行動支付的意願,這三大關鍵將是未來數位帳戶的經營決勝點。

「燒錢模式不一定適合所有銀行」,一家行庫主管坦言,數位金融最關鍵的是要找出自己銀行的數位經營策略,例如有銀行主打數位投資、有銀行建立數位生態圈,這才是能真正賺錢的根底。

該主管說,如何定位自家銀行發展數位金融的角色與技能,建立必要基礎設施與資源,會遠比砸錢、拚口袋深來得好,「若只靠衝開戶數,反會被獲客的高利率,拖垮賠錢」。

但是,年輕人偏好「逐高利而居」,對銀行忠誠度更低,那該怎麼做?

另一家銀行主管說,若是想要衝數位開戶數、積極攬客,的確一開始用「高利獲客」是最快速又有效的,當獲客數已達到內部預期目標後,接下來就需分析自家數位客群行為,例如是學生、單身小資族、或是新婚族等,在與異業合作拓展帳戶使用場景、提升帳戶功能。

 
LINE Bank數存戶 躍第三名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數存戶排名大洗牌。據金管會9月底統計,獨占LINE生態圈的連線商銀(LINE Bank)數位帳戶開戶數已達131萬戶,奪下數存戶第三大,與老二國泰世華銀更差距不到40萬戶「坐三望二」,兵臨城下,第一名則為台新銀。

據統計顯示,9月底全台1,385萬數存戶中,三家純網銀就占了162萬戶,占比已衝破一成達11.2%,又以LINE Bank獨占鰲頭,在三家純網銀中市占八成。

開業未滿兩年的LINE Bank獲客大躍進,鯰魚發威了嗎?一家民營銀行主管認為,LINE Bank透過LINE生態圈紅利的確有助獲客,但下一階段對客戶深度經營、能否獲利,都是LINE Bank極大挑戰。

LINE Bank從10月起再將台幣活儲(指口袋帳戶)高息從2%降到1.8%,11月再降到1.5%,與目前升息環境背道而馳,被市場認為LINE Bank衝破百萬開戶數後,將在「獲客」與「獲利」兩者間求平衡,砸錢高利攬客恐已非主策略。

另一家行庫主管也說,LINE Bank降活儲息,恐將讓開戶數成長力道再趨緩,年底想超過國泰世華銀拿下后冠,可能不太容易。

金管會上周五(4日)公布9月底全台數位帳戶開戶數達1,385萬5,461戶,季增率再下滑到8.5%的該統計來低點。

銀行圈認為,這顯示數存戶已進入成熟期,X世代開戶數達飽和後,接下來YZ世代或少子化都對數存戶有些影響,未來將會呈現緩步成長態勢。

前五大行包括台新銀、國泰世華銀、LINE Bank、永豐銀和第一銀行,9月底皆已全衝破百萬戶,雖然LINE Bank擠下永豐銀居老三,但永豐銀內部認為屬可預期範圍內,依舊老神在在。

關鍵主因是永豐銀的數位金融定位,是深度經營理財生態圈,客群目標較明確,精準鎖定獲客、獲利、深耕的步驟,掌握獲客速度與獲利發展,意味已在獲客與獲利間做好拿捏。

若進一步以前五大銀行的季增率來看,台新銀數存戶季增2.6%最低、國泰世華銀季增5.5%、LINE Bank季增6.7%,永豐銀季增4.5%,一銀季增7.4%最高,顯示數存戶達一定規模後,銀行將不再追求戶數高成長,可能轉向更精準的客群行銷,最終目標是要讓這些上百萬的數存戶「變現」,從銀行的負擔,轉成銀行的獲利。

 
央行收游資 力抗通貨膨脹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為避免市場游資過度充裕、助長通膨火焰,中央銀行發行定期存單,回收市場多餘資金,那麼,央行定存單利率怎麼決定?銀行主管指出,央行發行定存單分成「標售」與「申購」兩種方式,其中,364天期與2年期定存單是透過公開標售決定發行利率,短天期定存單則是固定計息,採金融機構向央行主動申購模式。

央行每次升息,短天期定存單利率都會隨之調高,自今年9月23日央行升息後,央行7天期定存單的利率為0.45%,28天期利率為0.84%,91天利率為0.9%,182天利率為1.02%。

另外,央行每月均固定標售一期364天期與2年期定存單,金額分別為1,400億元與250億元,可參與的投標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合社、票券商及中華郵政。

央行11月3日標售364天期定存單,得標利率漲至1.274%,連三漲並創2010年4月、央行重啟定存單標售以來的新高紀錄,並較前一個月的1.259%上揚1.5個基本點,主要是央行啟動升息循環,以及市場資金趨緊,帶動市場利率走揚。

央行前一次標售2年期定存單是在10月14日,金額為250億元,當時得標利率落於1.36%,創三個月新高。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