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工資 估明年至少調4%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寂天英語學習充電報】提供英語會話及實用句型,讓你脫口說出流利英語,不再「看的懂」卻「說不出口」!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4/06/03 第5862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最低工資 估明年至少調4%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聯合報
勞動部將於第三季邀集勞資政學四方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決定明年最低工資。主計總處上周最新預測今年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仍超過百分之二通膨警戒線,加上AI(人工智慧)需求強勁,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外界預期明年最低工資調幅百分之四起跳。

「最低工資法」今年起實施,取代過去基本工資審議。最低工資法明訂施行後第一次公告的最低工資數額,不得低於施行前最後一次依勞動基準法公告的基本工資數額。換言之,明年最低工資一定會調升,只是調幅有待定案。

今年基本工資月薪二萬七四七○元,時薪一八三元,若明年最低工資調升百分之四,四捨五入取整數後,月薪將來到二萬八五七○元、調漲一千一百元;時薪則會來到一九○元,調漲七元。

最低工資審議會資方委員之一、工總常務理事何語表示,最低工資審議已經法制化,就按照法律程序走,但他更擔憂的是,現在已陷入貧富差距的惡性循環中,最低工資調得再高,貧富差距還是在擴大中。他說,產業現傾斜化嚴重,就是只有五個、六個得到政府關愛的重點產業,勞工進入這些行業薪資高、前景好,其他產業都是「自生自滅、自求多福」。

何語指出,調升最低工資,表面上照顧勞工,實際上很多基層勞工薪資仍無法調升,追根究柢,還是讓產業均衡發展,企業都有賺錢,回饋給員工,這才是上策。

針對明年最低工資調幅,「最低工資法」明訂CPI年增率列入應參採指標,其他還包括國內生產毛額及成本構成的分配比率、勞工平均薪資年增率等十一項參採指標。外界認為,參採指標最後還是會在CPI年增率及經濟成長率兩指標上折衝。

根據主計總處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上修為百分之三點九四,CPI也上修為百分之二點○七。若CPI年增率全數反映、經濟成長率勞資分享計算,明年最低工資調幅將超過百分之四。

 
最低工資調漲 工總:需考量產業競爭力
記者江睿智、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對於最低工資審議,工總表示,產業傾斜化嚴重,最低工資調再高,貧富差距仍在擴大;此外,電價調漲、碳費開徵等,都已對企業造成負擔,呼籲在審議時,也應考量產業競爭力。

勞動部最低工資審議會資方委員之一、工總常務理事何語表示,如今產業傾斜化嚴重,只有五、六個得到政府關愛的重點產業,勞工進入這些行業薪資高、前景較好,其他產業都是「自生自滅、自求多福」。

工總表示,最近國內雖AI需求強勁,相關電子產業受惠,但機械業正面臨匯率波動衝擊,塑化業也正受到ECFA部分關稅減讓中止所影響,觀光業至今尚未恢復成長。

何語說,調升最低工資,表面上照顧勞工,但實際上許多基層勞工薪資仍無法調升,未造福到大多數勞工,歸根究柢,還是讓產業均衡發展,企業都有賺錢,回饋給員工,才是上策。

何語表示,前總統蔡英文任內,八年內基本工資調那麼高,主計總處發布2021年台灣前20%家庭平均財富與後20%家庭平均資產,差距高達66.9倍,走到傾斜化困局,現在只看到AI很熱,但其他消費性產業都未受惠。

 
環境部提升環評審查效率 訂兩目標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環境部持續提升環評效率,並訂下兩大目標,首先,應在六個月至一年內完成環評審查,其次一年內完成環評書件審查的比率要達九成以上。

環境部表示,第4季將啟動環評總體檢,並持續落實環評精進措施,要讓環評聚焦環境議題,非環境議題則回歸主管機關釐清爭點,將有效釐清爭議。

針對再生能源環評,環團對於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環評案件,都希望能夠持續加嚴;然而「捏驚死,放驚飛」,若加嚴程度太大,也恐影響審查效率,或有過多案件進入審查、導致塞車,反而無助能源轉型。環評改革尺度如何拿捏,是最大難題。

此外,先前曾有水力發電個案,因為開發單位施工又停工,因環評法漏洞而未再提環現差報告,引發爭議,環境部已允諾會納入下一波修法檢討。

據了解,環境部也正檢討啟動環評時機,包括環境現況差異分析(環現差)制度,包括「何時應做環現差」、「環現差評估方法」、「環現差審議及作結方式效力」,都將重新檢視法規。

 
最低工資調漲 勞團:GDP 納應參採指標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國產業總工會秘書長戴國榮表示,勞團認為應維持過去勞資雙方每季一次工作小組會議,此外也主張將GDP成長率納入最低工資「應」參採指標,保障最低工資調幅採計,不能低於基本工資時代的共識。

他指出,勞方對現行《最低工資法》有兩大意見。首先,過去基本工資時代,勞資雙方已有共識,調幅採「CPI年增率足額反映,加上經濟成長率勞資共享」原則;但在最低工資法中僅CPI年增率納入應參採指標,至於勞資雙方無共識部分皆列為「得」參採指標。

他說,得參採指標雖明列多達11項,但「價值卻很低」,甚至連經濟成長率都無法明正言順納為最低工資調幅計算。勞團擔憂,此對勞方極為不利,過去保障勞工分享經濟果實,至少可分享一半、甚至更多,而今連這部分保障都沒有。

其次,戴國榮說,由政府單位及學者專家等11人組成的研究小組,完全排除勞資雙方,這是很奇怪的事。因勞資最了解狀況,等到召開審議會時拋出研究小組的調幅建議,勞資就得花更多時間討論、凝聚共識。勞團擔憂,研究小組未將勞資雙方意見納入,「難道政府想全面主導調幅?」

勞團建議,應維持基本工資時代,勞資雙方每季見一次面的工作小組會議,作為勞資溝通平台,就當前經濟情勢交換意見。

 
勞部下季討論最低工資明年調幅 調漲預期4%起跳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勞動部將於今年第3季邀集勞資政學四方首次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決定明年最低工資。因主計總處預測通膨仍超過2%警戒線,同時在AI需求強勁下,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外界預期明年最低工資調幅4%起跳。

《最低工資法》自今年起實施,取代過去基本工資審議。最低工資法已明訂,該法施行後首次公告的最低工資數額,不得低於施行前最後一次依勞基法公告的基本工資數額。換言之,明年最低工資一定會調升,只是調幅待定。

今年基本工資月薪27,470元,時薪183元,若2025年最低工資調升4%,經四捨五入取整數,月薪將來到28,570元,漲1,100元;時薪則會來到190元,漲7元。

最低工資法規定,最後確定調幅將兩道關卡決定。第一,最低工資審議新設11人研究小組,將於審議會召開前30日提出研究報告及調整建議,以利審議會議討論,此舉是要縮短勞資喊價區間;第二,在審議會上由勞資政學四方討論,採共識決為原則,如無法達成共識,再採多數決。

由於最低工資法已明訂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列入應參採指標,亦即一定會反映CPI調幅。其他尚有包括國內生產毛額及成本構成的分配比率、勞工平均薪資年增率等11項參採指標,加加減減最後訂出調幅。

外界認為,參採指標列了一堆,最後還是會在CPI年增率及經濟成長率兩指標上折衝,端視經濟成長率要分配給勞工多少,此亦為勞資雙方長期建立默契。

主計總處5月底發布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因AI發威帶動出口,景氣復甦態勢明朗,上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為3.94%;同時上修今年CPI年增率為2.07%。若CPI年增率全數反映,經濟成長率若勞資共享,明年最低工資調幅將超越4%。

一位最低工資審議委員坦言,最低工資討論會愈來愈困難,一是產業景氣差異很大,今年看似景氣比去年好,但許多傳產仍在苦撐;二是CPI上漲,為照顧勞工基本生活,所以最低工資要反映,但近幾年CPI上漲並非需求拉動,而是全球通膨,代表廠商不僅沒有賺到錢,同樣承受生產成本增加的困難。這位委員表示,CPI年增率調幅一定會全數反映在最低工資調幅,2.07%是跑不掉。惟經濟成長果實,勞工是不是該分一半這麼多,的確需要思考。


延伸閱讀

最低工資調漲 勞團:GDP 納應參採指標

最低工資調漲 工總:需考量產業競爭力

 
因應二次能源轉型 環部Q4啟動環評總體檢
記者邱琮皓/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環境部將於今年第4季啟動環評總體檢,其中配合二次能源轉型,包含太陽光電、地熱、氫能等都將全面檢視法規。

環境部長彭啟明在520上任後,規劃精進環評制度,除了已經公告的離岸風電「快篩」制度,提升審查效率外,接下來針對太陽光電等再生能源環評制度,也都著手評估改革。由於賴總統力推二次能源轉型,再生能源的環評改革至關重要,攸關未來能源政策如何與環保、生態共存。

彭啟明表示,針對整體環評制度,環境部規劃在下半年召開公聽會、討論會或研討會,委託環境法相關學者或專家來「環評總體檢」,預估落在9月、10月後,第4季會比較明朗。

其中在太陽光電部分,現行規定下,僅位於重要濕地的光電系統必須進入環評,引發部分光電亂象,對環境造成衝擊,因此環境部正討論,未來只要設置達一定面積、或設置一定容量以上就應實施環評。

至於何謂一定規模或容量?據了解,環境部將參考日本太陽光電開發規模達4萬瓩(kW)以上,同時,將加嚴管制太陽光電設置所涉環境敏感區位,評估納入山坡地、特定農業區之農業用地、國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等。

另外,在地熱與氫能部分,主要是為了配合二次能源轉型,特別是全球重押的新興能源「氫能」。有學者認為,對於台灣而言,發展氫能技術,不管是實地研究或是要建制實驗場,依照現行法規都必須要經過環評,對比其他國家用有「沙盒管制」的彈性法規,台灣恐怕會面臨到更多限制,也因此預計被列入這一波的檢討之中。

現行規定下,針對地熱發電,若設置發電機組裝置或累積裝置容量1萬瓩以上,就應進入環評審查,過去曾在2018年修正規定,免辦環評的門檻自500瓩放寬至1萬瓩,未來是否仍有調整空間,也受到關注。

近年產業界呼籲開發案准駁權應回歸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亦即經濟部或交通部,而非環境部,不過彭啟明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現行環評已是可信賴、禁得起檢討的制度,暫時不會做此調整。

 
國際財經要聞
印度莫迪贏面大 股匯債看多
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出口民調顯示總理莫迪的印度人民黨(BJP)將在這次國會大選中獲得壓倒性勝利後,印度股、匯及債市可望掃除不確定性籠罩的陰霾,喜迎執政黨大勝行情。

多項出口民調顯示,BJP領導的聯盟將在下議院全部543席中拿下353至401席次,不僅多於2019年的352席,也遠高於過半所需的272席。在4日公布計票結果後,自2014年以來掌權迄今的莫迪,可望續任總理五年。

這些民調預測可能使對近來股市波動感到惴惴不安的投資人吃了顆定心丸,因為他們擔心,投票率低且有好幾個邦的選情激烈,可能使BJP的席次遠不及莫迪設定的雄心勃勃目標400席。

BJP在取得這場壓倒性勝利後,將能推動多項對促進印度經濟成長至關重要的政策,有利於風險資產。杜拜Dalma資本管理公司投資長杜根說,民調預測的絕對多數席次規模,將使政府能夠繼續推動當前的政策計畫,「我們可以想像周一(3日)市場報酬率將有3%到5%」。

如果4日的開票結果與出口民調相吻合,分析師預期印度Nifty 50指數將創下新高紀錄。在外資謹慎看待印度國會大選結果之際,這個大盤指數上周跌近2%至22,531點。

Piper Serica Advisors創辦人兼投資長艾賈瓦爾表示:「外國投資人需要迅速回補空頭部位。」「如果執政聯盟拿下超過350個席次,那麼空頭部位的追加保證金可能使股市在3日飆破23,000點,創下歷史新高,並在4日逼近23,500點。」

印度上周末公布上年度經濟成長超過8%也將提振投資人信心。標普全球評級公司(S&P Global Ratings)日前暗示,可能調升印度的信用評等,有助於在摩根大通於6月底前將印度納入新興市場債券指數前提振金融市場。

Sapient Finserv總經策略和固定收益主管巴提亞說,選舉結果可能會進一步提振債市,因為在強有力政府領導下將會有更多財政紀律和總經穩定,債市將雀躍不已。

信託共同基金執行長巴格拉說,隨著與選舉結果有關的不確定性消逝,股、匯及債市應會有一波上漲行情。

 
學者:印度官方高估GDP成長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印度上年度(今年3月底止)經濟成長率超過8%,是所有主要經濟體中成長最快;但經濟學家表示,印度經濟成長率可能被高估達2個百分點左右。

道瓊社報導,經濟學者指出,印度計算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方式,可能高估經濟成長力道,其中一部分是因為低估了規模龐大的非正式經濟體系表現疲軟。另外還有其他指標,諸如私人消費與投資等,都是弱項。儘管政府調降企業稅,但企業界支出顯然未對經濟擴張做出明顯貢獻。

私人消費是對印度GDP成長率貢獻最大的項目,上年度僅成長4%,仍比疫情之前的成長速度緩慢;經濟學者並表示,如果政府並未繼續實施疫情發生以來的龐大食品補貼計畫,實際消費可能更弱。

印度大型企業與印度正式經濟體系之中的勞工普遍表現良好,但大部分民眾都屬於非正式經濟體系或農業,而其中許多人都失去工作。去年官方公布失業率約3%,但學者追蹤數據後,發現上年度失業率達8%。

 
商用地產放貸 面臨「綠色」考驗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全球一些大型銀行對商用不動產(CRE)提供貸款時,正面臨新考驗,必須確保相關建物排碳量符合標準,並因應新綠色法規要求建物翻新所需的融資成本。

彭博資訊報導,歐盟最近通過新版「建築能源績效指令(EPBD)」,促使一些大型銀行開始做出因應。

例如,法國巴黎銀行目前設定的目標是到2030年期間,將所有CRE貸款的建物排碳密集度降低多達41%;BNP表示,現有CRE建物必須「大幅加速更新」,這將影響BNP對CRE提供貸款及承銷這類公司債的意願。

英國巴克萊銀行、荷蘭ING與英國國民西敏集團也紛紛採取或研擬類似措施。

儘管歐盟推出的EPBD可能在幾年內才會完全落實,但一些建物顯然將變成無法出售或出租的閒置資產。歐盟估計,85%的建物是在2000年之前興建,其中75%皆屬「能源績效不佳」。

歐盟估計,區內CRE建物的能源消耗量超過40%,所衍生的環保風險令銀行業無法忽視。

銀行業發現自己坐擁一些翻新成本太高的CRE貸款,可能無法轉售給私人市場以降低本身的風險。

一些銀行開始將CRE貸款證券化,以遮掩減碳所需的新增資金成本,試圖轉移風險。

 
全球氣候變遷 衝擊產險業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儘管保險業者數十年來已留意到氣候變遷風險,但洪水、野火等天災頻傳,仍令人措手不及,在全球部分地區造成產險業的危機。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產險業這四年來飽受震撼,因天災造成的損失衝破1,000億美元。即便是2023年這種颶風相對沉寂的年頭,仍有37起損失至少10億美元的案例,改寫新高。

倡議團體Insure Our Future歐盟共同召集人基南說,保險業者的模型顯然並不管用,「我很訝異他們是怎麼向監管機關宣揚其『一切都在掌握中,我們多年來對此有因應的模型,到現在也是』的論調」。

再保險業者承受鉅額損失,直到兩年前緊縮承保條件才改觀,但這也導致原保險公司承受額外壓力。根據評級機構AM Best,美國產險與意外險業者,在2022年與2023年的承保損失均超越200億美元。美國最大家庭保險公司State Farm這兩年的淨損均超過60億美元,後來該公司暫停承接加州業務,同時也停止更新數萬張保單。

昆士蘭大學風險專家賈札布柯夫斯基說,保險模型難以精準評估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風險,「我懷疑將氣候風險納入承保模型,為保費帶來不確定性」。

產業專家認為,保險業者在評估氣候變遷風險陷於落後,有幾項原因。其一是,保險業者的保單為期一年,因此缺乏放眼長期的誘因。再者,由Verisk、穆迪的RMS等大型業者所提供的風險模型,難以反映氣候加速變遷對逐日損失的影響。這些業者優先考量「顯著危害」,例如颶風,而非野火和風暴等「次級危害」,後者的個別代價或許較輕微,直到衝擊開始擴大。

 
OPEC 延長減產到2024年底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路透報導,為了支撐國際油價,石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2日決議將現行整體性減產措施的效期延長到2024年底,但2025年減產量將逐步縮小。

OPEC+代表指出,基於全球石油需求成長偏低,利率居高,以及美國增產,因此OPEC+決定延長減產措施。

依據現行減產措施,OPEC+整體日產量比2022年底時減少200萬桶,加上第一輪自願性減產每日166萬桶,以及第二輪自願性減產每日220萬桶,總計減產586萬桶,有效期間從今年6月底延長到今年底;從今年10月起,第二輪自願減產量將逐步縮小,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明年日產量的配額將增加60萬桶,從現有的290萬桶增至350萬桶。

過去一周來由於市場預期OPEC+將延長減產效期,加上中東緊張升高,使兩大主要指標油價收復一些失土,但動能並未明顯增強。

目前布蘭特原油期貨約每桶83美元,比4月高點91.17美元回檔不少,美國西德州油價則在每桶79美元附近。油市擔憂中國大陸石油需求成長減緩,致使油價備受壓抑。目前油價仍低於許多OPEC+成員國為平衡預算所需要的水位,例如沙國需要油價達到100美元才足以支持經濟改革計畫,因而促使OPEC+持續減產以平衡供需。

與會代表指出,沙國擔心華爾街交易商放空原油期貨,導致油價下跌。目前西德州12個月原油期貨的價格為每桶73美元,比今年7月期貨低約5%。

OPEC最新報告指出,這次延長減產效期之後,可能使全球油市出現供給短缺,推升油價;預估明年全球對OPEC+的原油日需求量將增加80萬桶。

OPEC+也推遲了獨立評估成員國產能的時間,從今年6月延到2025年11月。這些數字將作為評估2026年產油水準的依據。下次將在今年12月1日舉行第38屆的OPEC+部長級會議。

 
標普500權重 晶片類股最高
編譯吳孟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數據顯示,在標普500指數11大類股中,晶片股已超越軟體股,成為該指數權重最高的類股,反映市場對半導體產業能在人工智慧(AI)領域獲利的樂觀情緒,以及對軟體產業預算壓力的顧慮。

標普500指數晶片類股5月28日占該指數總市值比重為11%,不僅創下新高,也由2014年初的2%大幅增加。投顧機構Strategas策略師宋恩說,在此同時,標普500前五大類股加總的市值比重為27%,是有紀錄的44年來最高。

瑞穗銀行分析師克萊恩表示,在軟體類股方面,「可投資度則是低到不能再低了」,且在好轉之前,可能還會再惡化。

軟體類股如今逐漸失寵的最佳的例證,是雲端軟體公司Salesforce上周的表現,該公司上周發布第1季財報並下修全年財測後,拖累股價暴跌20%。iShares科技軟體類股ETF上周也經歷了2022年11月以來的最大周線跌幅。

根據道瓊市場數據的資料,iShares科技軟體類股ETF今年來下跌4%,過去12個月上漲19%,遠不如標普500指數今年來11%和過去12個月26%的漲幅。

晶片股方面,費半指數今年來大漲23%,過去12個月更躍增48%,主要由輝達勢如破竹的漲勢帶動,進一步燃起市場對其他AI相關企業的投資熱度。

克萊恩指出,軟體公司也正熱切談論AI,但並未將此趨勢轉換成足以延續該類股動能的新需求或成長。

 
要聞
持有黃金…美冠全球 台灣排12
編譯易起宇/綜合報導聯合報
經濟不確定性增長,黃金再度成為各國央行青睞的避險資產,世界黃金協會(WGC)發布最新統計,上季全球擁有最多黃金準備的國家依序為美國、德國、義大利及法國;台灣央行持有的黃金準備擠進前廿名,位居第十二。

WGC統計,截至今年第一季,美國共擁有黃金八一三三點四六噸,相當於五七九○點五億美元,幾乎和第二至四名的總和一樣多。第五名至十一名依序是俄羅斯、中國大陸、瑞士、日本、印度、荷蘭和土耳其。

台灣擁有四二二點三八噸黃準儲備,相當於二八二點二億美元,排名第十二,在亞洲國家僅次於中國大陸、日本及印度。

富比世雜誌(Forbes)報導,黃金儲備對一國經濟穩定至關重要,近幾年經濟不確定性不斷增加,對黃金準備的需求也持續提升,是各國避險首選資產之一。

此外,黃金擁有儲存價值、支持匯率以及多元化外匯存底等功用,也在國際經貿扮演重要角色,一些國家會以黃金因應貿易失衡、或作為貸款擔保品,還能在危機期間發揮避險效用。

 
兩大經濟學家:央行利率估不動 台幣偏弱勢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第2季理監事會將於6月13日登場,展望今年總體經濟情勢,兩大經濟學家皆表示,利率不動機率高,新台幣匯率將維持弱勢。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分析,央行是否升息,民眾通膨預期及新台幣匯率為兩大考量重點。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用四句話妙喻:「2024年生肖屬龍,股市屬牛,央行屬鷹,日圓屬熊」。

林啟超分析,央行是否升息,須考量民眾的通膨預期及新台幣匯率,由於今年經濟成長表現亮眼,加上通膨年增率大於2%,預估央行第2季利率將按兵不動,並維持貨幣緊縮基調。

林啟超認為,近期市場對通膨的預期略有回降,且相較於其他亞幣,新台幣匯率貶值幅度較為有限,若央行再升息,可能促使新台幣匯率強過其他亞幣,不利工具機等出口產業競爭力,以此研判,第2季央行利率凍漲的機率較高。

林啟超分析,近期新台幣匯率與美國10年公債殖利率亦步亦趨,比起聯準會首次降息,他更關注這波降息循環的幅度。因聯準會主席鮑爾將在8月22日登場的傑克森洞年會上發表演說,是否進一步透露聯準會降息的訊息,市場屏息以待,在此之前,新台幣匯率升值幅度受限,32字頭難以升破。

黃蔭基研判,央行第2季利率將按兵不動有三項主因,首先,國內通膨向下趨勢尚未改變,永豐金預估,今年第4季通膨預估值將低於2%的通膨警戒線。其次是外在環境,國際投行與FedWatch預期聯準會將於9月降息,但美國就業強,通膨下降速度慢。

第三是央行有三項難以量化的變數,包括戰爭何時發生與結束均難以預測,大國互相制裁引發的供應鏈移轉,及因應氣候變遷產生碳費徵收等成本恐助長通膨,這些因素令央行決策時陷入兩難。

 
實支實付理賠 不得逾醫療費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版實支實付險7月1日上路,示範條款規定曝光四大重點,最重要的是,民眾在7月1日之後購買的所有醫療實支實付新保單,基於落實正本理賠及損害填補原則,每次醫療行為所得到的理賠總額都必須以該次醫療總費用為限,亦即,若已有實支實付保單給予理賠,那麼其他的實支實付保單就僅能給付「差額」的部分。

重點還包括醫療實支實付險和傷害實支實付險的理賠額度可分開計算;海外留學生由於國外醫療費用昂貴,因此其實支實付險不以一張為限,另外團保也可排除;網路投保旅平險之上所附加的實支實付險,以一張為限。

因為新規定的上路,使得原本保險局規定民眾所買的醫療實支實付保單數目「以三張為限」,將走入歷史,新規定也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此保險業者指出,最主要在於先前限制每人張數不能超過三張,是因為當時還有「副本理賠」的問題,但現在若全部都改成「正本理賠」,先前在張數上的限制,可說就沒有意義,因此,未來民眾選購實支實付險更有「貨比三家」的空間,而且在上述可開放第二張以上的實支實付保單可就「差額」的部分給予彌補。

舉例來說,倘若小明在7月1日之後,分別向A公司及B公司各買一張醫療住院實支實付保單,之後小明出車禍住院,倘若當次的醫療費用為12萬,A公司理賠上限只有10萬,這時,則可向B公司再取得2萬元的補償金。

最受矚目的就是在新制落實「正本理賠」之後,民眾的權益如何獲得保障。除了透過上述的差額賠付,來讓保戶在實際醫療費用之內的花費,都可得到壽險業者的理賠支付之外,新制還將提出兩大配套措施,保險公司會協助開立「正本留存證明」,還有「正本給付差額證明」兩種證明文件給保戶能順利取得其他保險公司的理賠。

以上述的小明出車禍為例,小明還向C公司投保傷害險的實支實付險,出車禍理應可獲得傷害險的理賠,因此不會把C公司的傷害險實支實付理賠算在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險的總理賠上限計算範圍內。

 
P2P遭銀行封殺 呆帳風險升
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2023年爆發Im.B詐騙風暴後,同年10月金管會出手對P2P(Peer to Peer,網路借貸平台)業者訂三大指導原則,反讓銀行業對P2P全面封殺了。一家P2P業者坦言,P2P正面臨三大困境:一、P2P公會遲未出爐;二、銀行業開始關掉P2P帳戶;三、金管會無任何具體因應做法。

其中最急迫,衝擊P2P營運金流的就是被銀行關掉帳戶,影響的是借款人可趁機不還錢,變成了呆帳,出借人也可能拿不到款項。

過去情況是,借款人要把錢透過P2P平台(代理收付借貸款項移轉),再還給出借人(投資人),但當P2P平台業者的帳戶被關了,自然就無法收到借款人的還款,借款人也不可能自己一一匯款給每一位出借人,最終變成爛攤子。

P2P業者說,金管會2023年10月對P2P業者訂出三大指導原則,要求P2P平台業者不能碰金流,但該指導原則、應該是不能溯及既往。換言之,舊的借貸案、P2P仍可扮演代理收付款項移轉的角色,但如今卻統統被銀行關掉帳戶。

2024年起各銀行紛紛要求P2P業者出具聲明書,聲明禁止代理會員做收付款項移轉,但之前舊案怎麼辦?難道叫借款人自己把錢還給20個出借人?

借款人應該要還錢,卻因為金流阻礙(指P2P平台被銀行關掉帳戶)而無法還給出借人,借款人就可能趁機不還錢了,最終變成爛攤子。

據P2P業者初步調查,目前僅有兩家P2P業者不受影響,一家是台灣聯合金融科技(必可)是透過遠銀做金流,另一家是喬美國際網路公司,透過永豐銀做資金保管業務,其他P2P業者都面臨各銀行關掉帳戶的窘境。

金管會是在2023年10月對P2P業者訂出三大指導原則,其中「借貸款項的金流控管措施」,要求P2P業者不能介入金流。

 
新規7月上路…實支險理賠 不得超過總醫療費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聯合報
新版實支實付險即將在七月一日上路,本報掌握將出爐的最新規定和示範條款內容有四大重點,其中最重要的是,民眾七月一日後購買醫療實支實付新保單,基於落實正本理賠及損害填補原則,每次醫療行為的理賠總額必須以該次醫療總費用為限,亦即,若已有實支實付保單理賠,其他實支實付保單就僅能給付「差額」的部分。

基於新規定,金管會保險局原本規定,民眾購買醫療實支實付保單「以三張為限」將走入歷史。保險業者指出,先前限制不能超過三張,是因為有「副本理賠」的問題,改成「正本理賠」後,限制張數已沒有意義,未來民眾選購實支實付險更有「貨比三家」的空間,而且在開放第二張以上的實支實付保單可就「差額」的部分給予彌補,也可讓民眾當次的醫療行為從實支實付險得到滿足。

舉例來說,小明七月一日之後向A、B公司各買一張醫療住院實支實付保單,小明車禍住院,若當次的醫療費用十二萬,A公司理賠上限只有十萬元,此時小明可向B公司再取得兩萬元補償金。

除了損害填補和差額理賠的原則之外,醫療實支實付新制上路的重點還包括醫療實支實付險和傷害實支實付險的理賠額度可分開計算;海外留學生由於國外醫療費用昂貴,因此其實支實付險不以一張為限,團保也可排除;網路投保旅平險附加的實支實付險,以一張為限。

新制除了透過差額賠付讓保戶的實際醫療費用,都可得到壽險業者的理賠支付之外,並提出兩項配套措施,保險公司會協助開立「正本留存證明」、「正本給付差額證明」等兩種證明文件,讓保戶能順利取得其他保險公司的理賠。

對於兩種證明的使用差異,保險業者說,「正本給付差額證明」是針對損害填補原則之下的「差額給付」執行,至於「正本留存證明」則和保戶在醫療實支實付險的理賠之外,必須靠正本再取得其他保險,尤其是傷害型實支實付險等「跨險種」的理賠有關。

以上述的小明出車禍為例,小明還向C公司投保傷害險的實支實付險,出車禍理應可獲得傷害險的理賠,因此不會把C公司的傷害險實支實付理賠算在住院醫療實支實付險的總理賠上限計算範圍內,但由於A公司拿了小明的正本之後,小明得再取得相關的正本證明文件,才能再向C公司取得傷害險的理賠,這就是「正本留存證明」的功能。

 
四大效應爆發 貨櫃海運恐爆斷鏈危機…將推升運價續漲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海運四大效應爆發,全球大塞港。貨攬業界指出,海運近期有四大問題一齊出籠,包括新一輪美東勞資協議將屆、大陸擴大出口南美、以哈戰事加劇、缺櫃危機延長等,新加坡、上海等全球前二大港正面臨三年來最嚴重塞港,醞釀疫後首波斷鏈危機。

國內指標航商證實,現在不僅歐洲塞港,亞洲的新加坡同樣面臨塞港狀況;內部主管也接連指出,亞洲各港口堵塞狀況是三年來最嚴重的。對此,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對於全球大塞港問題都不表樂觀,牽動運價恐續漲。業內人士引述外電指稱,全球第二大貨櫃港新加坡的壅塞已達臨界點,導致供應鏈危機迫在眉睫。對此,新加坡港務集團(PSA Singapore)認為,這情況短期無解,「波動恐持續下去」。

亞洲貨櫃諮詢公司Linerlytica在最新報告中警告稱,港口擁堵問題再次困擾著貨櫃市場,新加坡成為最新的瓶頸。報告指出,這個世界第二大貨櫃港口的停泊延誤時間已長達七天,過去只要半天即能消化,最近幾天待泊總運力上升至45萬TEU(20呎標準櫃),港口壅塞將在6月加劇。

至於全球最大港上海港,外電報導稱,上海和青島都正面臨挑戰。上海港作為全球最大的貨櫃港口,待泊時間目前處於三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對於6月全球面臨的大塞港現象,亞洲港口進一步引爆的海運斷鏈危機,航商引述法人機構報告指出,至少有四大關鍵因素,導致這一場疫後的空前危機。

首先,各大貨主搶運潮一波波。其中,在貨櫃輪5月長約簽署前,基於對運價上漲的預防心理,已爆出一波搶運潮。另,美東碼頭資方與工會之間的勞資協議將在9月到期,屆時有出現罷工的可能性,導致搶運潮持續升溫。

第二,大陸製造業擴大出口南美。在美國今年總統大選逼近的背景下,大陸企業擴大搶進南美投資、出口,以規避可能即將來臨的高額關稅,其中,汽車產業為出口大宗。

第三、也是此波海運斷鏈的重大關鍵,即以哈戰事無解,甚至有加劇的情況。近期,支持哈瑪斯的胡塞組織甚至擴大對行經紅海的商船襲擊行動,並有擴散到阿拉伯海和地中海的跡象,地緣局勢短期無緩和跡象。

第四是缺櫃問題延長到三個月以後。根據航運業界指出,目前亞洲多處港口缺櫃,這種情況導致「有櫃者惜售」,並且造成供需關係進一步傾軋。

進一步說,櫃子供需缺口呈現螺旋效應,要租櫃子的人租不到,即使緊急造櫃也要排到三個月以後。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