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再生能源只占15.2%…非核家園能源配比 宣告跳票


這一刻,科技發展又有什麼新發現?和【FIND科技報】一起在無遠弗界的資訊汪洋中遊走,盡情挖掘新知識! 爸媽的育兒神器、育兒神隊友【育兒生活Mombaby Lifestyle】,讓爸媽輕鬆自在,寶寶開心成長。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2/01/04 第527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2025再生能源只占15.2%…非核家園能源配比 宣告跳票
記者黃有容、鍾泓良/台北報導聯合報
半導體高階製程不斷擴廠,未來用電有增無減。經濟部長王美花昨天上廣播節目「新聞不芹菜」專訪時,坦言經濟成長率比預期高,用電量大幅增加,由於發電量「分母變大」,再生能源「分子不變」,讓綠能成績看似減少。經濟部官員證實,二○二五年能源配比將生變,但能源局強調,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目標不變。

王美花在藻礁公投前不斷表示,如果公投過關,二○二五年恐怕就要靠燃煤補缺口、「非核家園」能源配比恐無法達標;但公投後,經濟部能源局提交給立法院預算中心的預估指出,再生能源在二○二五年發電量只能占百分之十五點二,距離原本目標兩成還有一段距離,代表「非核家園」的能源配比目標還是提前宣告失敗。

政府在二○一七年曾明確揭示,二○二五年能源轉型配比為燃氣占五成、燃煤三成、再生能源兩成。經濟部昨指出,能源配比恐無法達標、「分母變大」的主要原因,就是經濟高度成長及製造業暢旺。但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表示,蔡政府本身建置的綠能裝置容量就落後,且造成台灣陷入缺電危機並非綠能不足,而是基載電力不足。

梁啟源分析,蔡政府規畫在二○二五年完成裝置容量目標光電二十GW(十億瓦)及離岸五點六GW。但綠能最大宗的光電目前全台裝置容量為七點七GW,未達去年目標八點七五GW。他更認為,隨著屋頂型日趨飽和、地面型土地愈來愈難取得,執行率只會更低。

能源局解釋,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百分之二十設定背景,是在二○一五、二○一六年的經濟成長率水準,以百分之一到二來推估,當時估計二○二五年發電量為二五七五億度;但在經濟高度成長及製造業暢旺下,縱使近年積極節電,預估二○二五年全國發電量仍將成長至三一七五億度。

能源局表示,由於再生能源裝置量代表的「分子不變」,但二○二五年時發電量「分母變大」;同時,發電機組完成建置後,發電量須於隔年才能完整全年發電,因此二○二五年的實際再生能源發電量才會比二○一六年預估值減少。

官員說,目前預估二○二五年實際發電量占比,燃氣將會到百分之五十二到五十三,另有核三的最後運轉量占百分之一,以及抽蓄水力等,補上再生能源不足的缺口;燃煤部分有環保限制,不會增加新機組,發電比率也會控制在原訂的三成。

雖然發電量占比形同提前跳票,但能源局表示,二○二五年底完成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目標仍維持不變,也將責成台電如期完成電力網建設,以便綠能電廠及電網同步到位。

 
新聞眼/綠喊非核家園 民眾成了韭菜
本報記者黃有容聯合報
二○二五年「非核家園」能源配比無法達標,其實早在預期中。能源學者、專家早就不斷示警,蔡政府的能源政策只有等著何時跳票,幾乎沒有達成的可能,蔡政府「對供電預估的天真」,一開始就預言了結局。

首先,蔡政府的能源政策,以裝置容量為絕對數字目標,去估再生能源可占發電量兩成的相對數字目標,就是忽視再生能源的不穩定特性,更忽視產業、民生對能穩定供電的基載電力「剛性需求」。

由於風電與光電一旦天候沒條件就是全部歸零,就算裝置容量全部蓋好,發電量也不能肯定會維持占比兩成,相當容易跳票。

蔡政府一方面希望台商回流、強烈歡迎半導體高階製程留在台灣,矢言維持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先地位,一方面又輕率預估這些產業政策可能帶來的、超出想像的用電量。當初以百分之一經濟成長率,加上節電措施來預估,就以為能削平增加的電力需求,官員卻都沒有想過,能源這麼重要、沒有辦法被替代的需求,只能「多估」絕不能「少算」。

「分母變大」從來就不是不可能的選項,況且這還是蔡政府「用產業政策打能源目標」、拿石頭砸自己的腳所造成,如今卻拿不出滾動達標的解方。

隨著用電需求增加,裝置容量都必須苦苦追趕,但小小台灣,未來還能插多少光電板、風機?照這個趨勢,難道現在跳票、以後就會達到嗎?而到了「以後」,蔡政府這批人又在哪呢?

眼看能源問題是鐵錚錚的事實,蔡政府過去給產業灌的「不缺」迷湯,還有傻傻相信蔡政府五、六年前空話的民眾,未來能向誰求一個交代?蔡政府高舉「非核家園」,人人都是韭菜。

 
對氣候法提建言 工總:2050淨零排放別急入法
記者謝柏宏、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行政院提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將送立法院審議。對此,全國工業總會理事長王文淵代表企業界向政府提「建言書」,總括七大建議案,籲政府不要將2050淨零排放目標急於入法,且徵收碳費應擴及所有事業與民生,針對環保署訂的每公噸100元碳費,建議分階段並滾動式檢討。

針對工總建議,不要急著將2050淨零碳排寫入氣候變遷因應法,環保署回應表示,這段期間以來與企業溝通,據工商團體內部調查,約有七、八成企業支持2050淨零碳排入法,此外立法院各黨團提案、環團、工商團體所提修法版本,立場也都一致,共識度可說是非常高。

環保署官員也回應表示,碳費將採分階段徵收,而費率、徵收對象等細節會在子法中訂定,首波對象主要鎖定近290家排碳大戶,不過業界不同聲音會納入考量,也是接下來的溝通重點。

工總表示, 為深入了解產業對碳中和的各議題及建議,去年10月曾進行「產業對碳中和議題意向調查」,彙整業界對《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草案意見與相關建議,並於日前向政府提出七大建言。

七建言包括:一,2050淨零排放目標不需急於入法;二,效能標準應維持現行條文的獎勵原則;三,刪除新設廠需要增量抵換以及相關罰鍰規定;四,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需有完善配套措施;五,碳足跡標示方法宜由建立方案組織自行訂定;六,刪除高潛勢溫室氣體禁止或限制事項之管制條文;七,徵收碳費制度應有完整合理規畫。

工總說明,2050淨零排放目標不需急於入法,是因全球目前僅有歐盟及其他12國入法,多為再生能源或潔淨能源充沛國家,我國將邁入非核家園,且再生能源進度落後,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顯有困難。

針對第三項建議,工總說明,若是取得碳權才能抵換,以國內目前環境,減量額度根本不足,政府也未開放可以取得國際額度抵換,若要求新設廠需要增量抵換,等同於限制產業發展,採「罰鍰」恐不利產業發展,因此建議刪除新設廠需要增量抵換、以及罰鍰之規定。

 
地熱、生質能 擬加速開發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面對綠能無法達標,基載電力短缺的雙重困境,經濟部也非毫無準備。經濟部能源局上周公布今年再生能源費率草案,針對地熱、生質能及海洋能等「基載綠能」躉購費率進行大翻修,若可以推動將有機會補足綠能及基載電力缺口。

外界最熟悉的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因為必須仰賴天候,缺乏恆常性,無法取代火力、核能等24小時都穩定發電的基載電力。但其實綠能中的地熱、生質能以及未來的氫能、海洋能都具有承擔基載電力的能力。

能源局已著手準備布局「基載綠能」,上月公布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草案就首度增訂海洋能、農業廢棄物躉購費率,並針對地熱能區分躉購容量級距,如此都是便於民間業者規劃財務計畫,投入相關電力開發。

台灣四面環海,使用大量海水的氫能也將是發電選項。

但中央大學台經中心研究員梁啟源仍認為,國內發展基載綠能有困難度。首先,台灣在地熱發電缺乏高效率的火山型地熱,既使是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常見的酸性泉水也容易有堵塞,導致開發成本飆高。至於海洋能,梁啟源指出相關技術都不成熟,難度只會更高。

 
工總理事長王文淵扛重擔 為企業發聲
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國工總理事長王文淵代表企業界對《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向政府提建言書,據悉,此次王文淵扛起重擔為企業發聲,關鍵是緣起於去年4月工總新一屆理監事選舉。

當時,有三分之一的理監事主動關心「碳中和」對產業界的影響,王文淵感受到理監事們的憂心之後,自去年下半年起力促工總舉辦論壇、意見調查等相關活動,直至最近再向政府建言。

工總先於去年10月1日邀請國內重量級產官學界專家,舉辦「我國邁向碳中和的策略與產業發展」論壇,先凝聚產官學各界對碳中和議題提出各項開放性觀點及建言。

到了去年11月19日,工總再公布「國內產業對於碳中和議題意向調查報告」12個面向的心聲與建議,這份報告是根據372份有效問卷蒐集而成。最在去年12月,工總再針對這份意向調查報告,向政府推出拍板的七大建言。

 
學者:缺電 基載電力不足最關鍵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濟部昨(3)日坦言綠能2025年恐無機會達二成目標,並指是因經濟成長比預期高。但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啟源認為,蔡政府綠能興建進度本身就落後,但真正決定台灣是否陷入缺電危機並非綠能不足,而是基載電力不足。

經濟部昨坦言,因為台灣經濟成長率優於2016年預期,以致綠能占比未達標。但梁啟源以綠能裝置容量分析,蔡政府規劃在2025年完成裝置容量目標光電20GW(10億瓦)及離岸5.6GW。

但事實上,綠能最大宗的光電目前全台裝置容量為7.7GW,未達到去年目標8.75GW。他更認為,隨著屋頂型日趨飽和、地面型土地愈來愈難取得,執行率只會更低,甚至覺得立法院預算中心的15.2%過於樂觀,認為光電最後只能在2025年達到13GW,也就是光電目標不到七成。

然而,真正決定台灣能否穩定供電的是基載電力。梁啟源指,以綠能取代核電是行不通的,他以2018年發電占比計,核電、燃煤及燃油發電占比各為10%、47.6%及3%。

為達到非核及減煤,須減少10個百分點的核電、17個百分點燃煤及3個百分點的燃油。

然而,2018年燃氣發電占比為33%,達到2025年目標就增加17個百分點的發電量。

但梁啟源指出,剩下13個百分點就須由綠能取代,是相當不合理的,因這些減少的電力都是基載電力,按光電跟風電發電特性,根本無法替代之,屬於政策上錯誤。

 
國際財經要聞
彭博:蘋果今年推五新品
編譯葉亭均、林聰毅/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蘋果今年將有哪些新品?彭博資訊「Power On」時事通訊的記者葛曼(Mark Gurman)預測,蘋果今年將推出功能更強的新款iPhone、MacBook等產品,還可能發表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以及價格只有目前高階專業螢幕Pro Display XDR售價一半的顯示器。

以下為葛曼點名市場謠傳蘋果2022年新品及亮點。

沒有瀏海的iPhone 14、支援5G功能的iPhone SE

葛曼預測,蘋果今年新款旗艦手機iPhone 14將搭載「打孔設計」的面板以便安裝前置鏡頭,捨棄「瀏海」設計。雖然打孔可能代表TrueDepth相機陣列元件減少直接暴露於用戶,但蘋果將須想出替代方法讓旗艦手機保有臉部辨識解鎖功能。可能採取藏在面板下的做法,在螢幕背後運作。iPhone 14的其他傳聞包括鈦金機殼、無插孔、甚至沒有SIM卡槽。葛曼還預測蘋果今年上半年就會推出升級版、支援5G的新款iPhone SE。

新款MacBook Air搭載M2處理器

蘋果今年將推出新款MacBook Air,搭載蘋果自家設計的新晶片M2處理器,預期擁有8核心的繪圖處理器(GPU),如同擁有9或10核心GPU的M1處理器。新款MacBook Air設計將大改款,整機取消楔形設計,改為直角邊;機身也會更輕更薄,但螢幕維持13吋。有傳聞指出,MacBook Air將採用mini LED背光設計。

三款新的Apple Watch

蘋果將推出三款新Apple Watch,包括新SE、Series8和Apple Watch Explorer。在功能方面,Apple Watch Series 8將繼續增強健康功能,增加血糖檢測功能,而Apple Watch Explorer是一款堅固耐用手表,訴求的對象是極限運動愛好人士。

首款MR頭戴裝置

蘋果將推出第一款VR頭戴裝置,含有一些擴增實境(AR)功能,也就是混合實境(MR)頭戴裝置。根據創投公司Loup Ventures的預測,這款MR裝置將在今年6月的蘋果開發者大會(WWDC)亮相,最快2023年在市場銷售。

外接螢幕

目前蘋果提供銷售的高階專業螢幕Pro Display XDR售價達4,999美元,這款32吋Retina 6K顯示器在台灣官網的售價為新台幣15.99萬元起。葛曼預測,蘋果今年將推出售價較低的螢幕做為第二選擇,價格「會是Pro Display XDR價格的約一半」。

 
LG新能源IPO 將躍南韓最大案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根據路透看到的投資條件書,南韓電池製造大廠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tion)已開始接受投資人認購股票,計劃籌資多達108億美元,可望成為南韓歷來最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LG新能源將以每股25.7萬韓元至30萬韓元(216.19美元至252.36美元)的價格,出售4,250萬股股票,包括該公司的3,400萬股新股、和母公司LG化學的850萬股舊股,籌資金額介於92億~108億美元。路透引述消息人士指出,投資人對LG新能源股票的需求很高,預定14日敲定的上市價可能落在價格區間的上限。 □

這樁IPO案的籌資規模將打破三星人壽保險(Samsung Life Insurance)在2010年籌資4.9兆韓元(41.2億美元)的紀錄,也將使LG新能源估值達到510億至590億美元,有望躋身KOSPI第三或第四大上市公司,緊追在三星電子、SK海力士及Naver之後 。LG新能源預定本月27日在KOSPI掛牌交易。

根據投資條件書,LG新能源所籌得的現金多數將用於拓展公司當前的製造廠房以及償還債務。

該公司是樂金化學旗下全資電池子公司,為特斯拉、通用汽車和現代汽車等業者供應電池。

隨著全世界主要市場電動車需求大增,連帶激發投資人對電動車概念股的購股興趣。

 
半導體人才荒 愈來愈嚴重
編譯陳家齊/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球場蓋好了,人就會來」,如此詩情畫意的講法,在今日的半導體產業中是與現實徹底相悖的白日夢。各大晶片廠猛力擴廠之際,卻面臨工程師不夠的窘境,且需要的人才愈來愈高階。

華爾街日報報導,全球這波晶片荒促使台積電、英特爾等半導體巨頭積極擴廠,但是人力缺口巨大,光是在美國,Eightfold.ai人力資源公司估計,業者到2025年就必須加聘7萬到9萬名工程師。如果美國更激進尋求「晶片自主」,要在美國設立更多晶片廠,則人力缺口至少為30萬人。

在台灣,由於半導體變得更加復甦,缺乏高階人才可能危及台灣想維持先進半導體技術領先地位的努力。根據104人力資源網站去年8月所做的估計,半導體產業每月的缺工幅度達2萬7,700人,比去年激增44%。台大電機資訊學院院長張耀文說:「人才短缺問題愈來愈嚴重,主因是需求擴大。」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 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說,半導體技術愈複雜,需要的人才愈高階,「我們需要更多博士投入下一世代半導體產業」。

 
特斯拉交車量 連兩季創高
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上季再度克服供應鏈挑戰,全球交車量連兩季創新高,達到30.86萬輛,被分析師形容為「令人瞠目結舌」,去年全年交車量也激增約87%,為這家電動車製造商加入1兆美元市值俱樂部的一年,畫下圓滿句點。特斯拉股價3日早盤大漲9.2%。

特斯拉2日公布,去年第4季交車量達到30.86萬輛,遠高於分析師預期的約20.3萬輛,也刷新之前的單季最佳紀錄、即去年第3季的24.13萬輛。上季交車量年比成長約70%,季比更增加近30%。

特斯拉2021年全年共交車93萬6,172輛,不僅高於市場預期,年增87%的成長率也超越該公司之前設定的50%目標。該公司曾多次表示,預計未來幾年的交車量每年成長50%。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2日在推特表示:「世界各地的特斯拉團隊幹得好!讓我們實現怒吼的2020年代!」特斯拉曾說,應略為保守看待其交車數據,最終數字可能相差0.5%以上。

Wedbush分析師艾夫斯指出,在晶片短缺與物流限制依然存在之際,特斯拉上季交車數據「令人瞠目結舌」,也凸顯「綠能浪潮」正站穩腳步,上季是「特斯拉的得獎季」,交車數據甚至超越最樂觀的市場預期,將帶著龐大的順風進入2022年。他認為,這些數據將提振整體電動車產業的信心,本季中國大陸的需求將維持強勁,會是多頭焦點。

特斯拉並未公布各地區的銷售數據,但美國和中國是其最大市場,多數銷售來自Model 3和Y。特斯拉目前在加州費利蒙工廠生產Model S、Model X、Model 3及Model Y,上海廠生產Model 3/Y,2022年德州奧斯汀和柏林的兩座新工廠都將上線,擴大產能。

Loup創投公司管理合夥人孟斯特預估,特斯拉今年交車量將增至130萬輛。在業績持續成長的預期下,特斯拉的股價已飆升,2021年上漲近50%,市值超過1兆美元,躋身僅有五家締造這個里程碑的美國上市公司之列。

 
蘋果股價漲 市值更逼近3兆美元
華盛頓3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蘋果公司股價今天新春第一個交易日上揚,使公司市值更加逼近3兆美元。

由於投資人料定iPhone系列新機和MacBooks筆記型電腦將大賣,而進場承接蘋果股票,使本已居世界第一的蘋果市值,行將率先達到3兆美元大關。

蘋果股價今天中午攀升2.2%,來到181.56美元,一旦繼續漲升到182.86美元,就能將市值推到3兆美元。

 
要聞
信用卡綁行動支付 回饋加碼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疫情盤旋兩年刺激國人使用行動支付熱度飆升,在變種病毒增溫下銀行2022年也紛紛加碼綁定行動支付回饋促銷,迎合消費趨勢,不僅信用卡針對綁行動支付拉高回饋,連開立存款帳戶也有銀行推出綁行動支付回饋方案,以吸引更多年輕族群與因疫情轉向無接觸行動支付的客層。

包括王道銀、凱基銀以及兆豐銀,都有針對行動支付加碼回饋,其中,王道銀因為沒有發行信用卡,因此是以開立新帳戶綁定各類行動電子支付提供回饋為主幹,以帶動開戶與簽帳金融卡支付業務量。

王道銀指出,該行今年起針對新戶推出優惠專案,只要在今年第1季成功開立王道銀行帳戶,並於開戶次月底前綁定包括街口支付、LINE Pay Money、橘子支付等任一電子行動支付帳戶,就可享現金回饋150元。同時還提供每週刷王道銀行簽帳金融卡及行動支付扣款合併消費累積每滿新台幣88元,即可抽獎獲得額外加碼回饋金88元或168元。

兆豐銀行與凱基銀行則是鎖定信用卡綁行動支付回饋。兆豐銀決定2022年起,提供特定信用卡綁定行動支付拉高回饋比率。

 
合庫聲請假扣押 保台開債權
記者陳美君、廖珮君、朱曼寧/台北經濟日報
台開(2841)逾百億元債權、波及12家金融機構、範圍更從銀行、票券遍及農會。據了解,除京城銀在2021年歲末將台開債權一次轉銷22.97億元呆帳外,其餘銀行已採取兩大行動,一是假扣押、或支付命令裁定的保全債權措施,二是採取最多近四成的提存並列報逾放,台開案恐讓銀行逾放比跳升。

握有台開逾20億元債權的合庫昨(3)日表示,已向法院針對台開債權聲請假扣押,並遞狀聲請執行名義,待取得執行名義後,將會對台開的財產跟所得採取強制執行。彰銀也說將對台開進行支付命令裁定,先取得執行名義。

台開董事長邱于芸昨日表示,台開正在準備逐步還款事宜,但須合庫先解開假扣押,給台開十足的擔保,並請求台中市議會給台開一個生存的機會,否則就是兩敗俱傷。

據各銀行2021年11月底對台開債權餘額,以京城銀22.97億元是最大苦主,合庫加上合庫票達22.12億元次之,台中商銀和安泰銀各約15億元居第三大,台企銀11.74億元居第五,其他包括土銀、彰銀、華南銀、三信銀和吉安鄉農會共12家債權行,合計債權達101.4億元左右。

據了解,合庫銀對台開擔保比率約六成,2021年已陸續提存備抵呆帳,截至去年底,備抵呆帳提存比率已達38%。

銀行團私下說,台開案最大問題是「帳上沒現金」,主因大舉做花蓮縣府的工業區開發,例如蓋廠辦等,卻沒人願意去花蓮設廠,公部門不付錢,也讓台開一堆「應收債權款」收不回來。

 
長榮超級年終 逾5成來自大陸
特派記者賴錦宏、黃淑惠/連線報導聯合報
「長榮海運四十個月年終獎金」這詞在兩岸炸開,成為兩岸企業員工最期待的「夢想成真」。據大陸中遠海控高層和華東長榮貨代透露,二○二一年長榮海運獲利二千多億新台幣,員工能發到四十個月年終,超過五成獲利來自於中國大陸航運市場;而且這趨勢至少一直維持到明年六月,不會改變。

相對於長榮大力犒賞員工,陽明海運則傳出年終不如預期,還大買台北一○一外牆的跨年燈光秀廣告、贊助高雄跨年晚會,招致員工負評,釀成茶壺內的風暴。陽明昨天召開董事會,通過撤換發言人,由總經理杜書勤親上火線擔任發言人,並新增代理發言人,盼能與外界好好溝通。

中遠海控高層透露,得利於疫後中國大陸製造業快速復工復產,出口增長,今年長榮主航線都集中在亞洲航線,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大陸,包括中國大陸去美國、歐洲等等,其他依次是日本、南韓、台灣和東南亞等地出口到歐美的航運市場。

他表示,目前,長榮在大陸載運量最大的五個港口,分別是上海、寧波、深圳鹽田、山東青島和福建廈門。

對長榮海運獲利傲視群雄,中遠海控高層指出,長榮定位精準,看準大陸是疫後唯一生產最充足、出口不斷穩定增長的市場,集中船隊把中國大陸輸北美、歐洲做為主線,是成功的一半。他估計,長榮海運「超過五成,甚至可以說高到七成」獲利來自於大陸的海運市場。

這位在中遠廿多年的資深高層指出,長榮的服務,不只是港口到港口,還有港口到內陸城市的運輸車隊,有延伸的服務鏈,所以,長榮的獲利較其他海運公司強。再者,長榮經營績效好,管理嚴謹,主要是整體競爭力也強。

而負責上海、寧波和長榮打交道多年的美籍貨代則表示,長榮的價格很穩定,航班和航線也非常密集,再加上價格有競爭力,這是長榮在海運市場「贏」的策略。

其次,長榮在美國洛杉磯有自己的港口,完全不受塞港和空貨櫃塞碼頭的問題影響。第三,「與時俱進」不斷訂購新的貨櫃,增加載運量。

這位美籍貨代透露,網傳長榮高層領了八十多個月的年終是真有其事,「四十個月年終獎金只是平均值」,高管獲得更高的獎金本來就是應該的。

另據一位長榮物流人士證實,他們的年終獎金,「只有十個月!」

 
全台首發 玉山銀推鬼滅之刃金融卡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聯合報
日本人氣動漫「鬼滅之刃」風靡全球,玉山銀行宣布即日起全台首發「玉山鬼滅之刃簽帳金融卡」,推出人氣主角炭治郎與禰豆子「親情羈絆兄妹款」及鬼殺隊炭治郎、善逸、伊之助「同期情誼夥伴款」二款經典卡面,限量各六萬張,並祭出刷卡消費指定通路最高百分之十現金回饋,鬼滅迷千萬不要錯過。

玉山銀行透過完整的產品布局與跨界合作,提供創新、便利的金融服務,「玉山鬼滅之刃簽帳金融卡」結合熱門動漫發燒話題,將顧客日常喜好融入於金融服務中,創造與數位及年輕客群的互動,預期將吸引動漫迷的目光及申辦潮。

即日起至二○二二年六月卅日,顧客開立玉山數位存款帳戶即可申請「玉山鬼滅之刃簽帳金融卡」。首次申辦,核卡後四十五天內新增國外網購消費累積滿三千元,可免費獲得7-ELEVEN商品券三百元,首次同時開立台外幣數位存款帳戶,另外再享有數位存款帳戶跨行提款及跨行轉帳免手續費優惠,每月各三次。

還有豐富精采的刷卡優惠活動,二○二二年六月卅日前一般消費享百分之○點三現金回饋,回饋無上限;影音平台Spotify、Netflix、Disney+、Nintendo及PlayStation享百分之十現金回饋,每月回饋上限一百元;木棉花直營門市「muse木棉花銀河指揮部」或木棉花線上商城「木棉花樂園」購買鬼滅之刃系列商品享九折優惠;cama caf□大杯經典黑咖啡及經典拿鐵第二杯六折,滿足卡友多元生活娛樂需求。

 
央行鷹派再批低利率政策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2022年開年第一天,被視為「鷹派」的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理事陳旭昇再度透過文章批評央行貨幣政策;陳南光在銀行家雜誌1月號撰寫「房價波動與金融穩定」兩篇文章,強調低利率是房價上漲的主因之一,不應在沒有深入政策研究前,完全排除利率在金融穩定的角色。

陳南光抨擊,央行房市總體審慎政策(貸款成數控管)是相對溫和的政策,如果又採取漸進式作法,穩定房價的效果往往更加不堪;台灣央行2020年底以來實施數波總體審慎措施,不動產貸款集中度仍持續上升,信用資源往房地產業集中的趨勢並未歇止,而且房價漲勢更加凌厲。

陳南光強調,緊縮貨幣政策可為過熱的房市與景氣降溫,同時穩定金融與總體經濟,面對金融穩定的威脅,不應輕易斷言處理房市「利率是大而無當的工具」。

陳南光認為,寬鬆貨幣政策(低利率)是房價上漲的主因之一,已獲得大量實證研究的確認。央行積極因應房價的大幅波動,不僅有助維持金融穩定,也是負起相對應的責任,緩和寬鬆貨幣政策對於經濟生產力與財富分配的負面效應。

陳南光在文章裡指出,央行為什麼應該關注房價波動?因房價的巨幅漲跌會加大金融循環的波動,提高系統風險,威脅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央行要履行促金融穩定的法定職責,當然須積極因應房價的大幅波動。

央行單獨使用總體審慎政策,在減緩銀行信用成長有顯著效果,但對於穩定房價的效果並未如預期顯著,但對於穩定房價的效果並未如預期顯著。

無獨有偶,台灣大學教授暨央行理事陳旭昇在昨天出版的台灣經濟學會季刊中表示,唯有央行能夠公布外匯干預的歷史資料,才有機會客觀評估央行的外匯政策;透過嚴謹的分析與說明,使得一般大眾了解央行政策執行的良莠。

對此,央行總裁楊金龍曾在立法院表示,央行每半年會在立法院財委會揭露央行買匯金額。例如去年上半年,央行淨買匯87.3億美元,主因是去年1月國內匯市出現美元超額供給現象,央行為了避免匯市嚴重失序進場調節,買匯金額較大。

 
車市爭氣 45萬輛差一點達標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缺車問題難解,但去年車市仍爭氣,2021年12月總市場掛牌數達40,307輛,雖年減11%,但比11月小增1%。累計全年掛牌數449,859輛,年減1.7%,只比市場預期「差一點」,但本月起車市挾著「紅包行情」,首季買氣可期。

龍頭車廠和泰車(2207)總經理蘇純興近期預估,去年車市可望挑戰45萬輛,從昨日公告的數字來看,只差一小步。不過,和泰汽車在12月賣出12,542輛新車,市占31.1%。全年達146,687輛,創16年來新高紀錄,市占率32.6%,同時和泰車也創連20年制霸台灣車市紀錄,穩坐銷售冠軍寶座。

至於開春車市,和泰車預估今年1月在國內經濟、疫情狀況穩定下,各品牌車廠為了迎接「紅包行情」將加碼促銷,1月市場將維持強勁;但是缺車問題未解,多空相抵之下,全月總市場量約4.4萬輛,較12月大增近一成。

綜觀去年,車市銷售排名出現變化,和泰車仍穩居龍頭,而中華車在商用車挹注下,維持4.8萬輛的「平盤」成績,福特則是25年來首次進入前三強。至於進口車,則因晶片荒影響,各品牌掛牌數普遍較前年衰退。

和泰車去年大豐收,TOYOTA品牌12月登錄11,838輛、年增16.3%,占有率29.4%。其中COROLLA CROSS 12月登錄4,121輛,全年登錄40,675輛,為史上第一部年銷售突破4萬輛的SUV車款。RAV4同月登錄來到2,493輛;這兩部車同時包辦了國產及進口休旅車的雙料冠軍。

Lexus去年12月登錄704輛、年減40%,主因為減產影響及主力車款NX已出清完畢,不若前年同期表現。NX車款雖處商品末期且提前於10月出清,全年仍繳出超過7,000輛佳績,登豪華SUV最暢銷車款的王座;近期,大改款NX全車系於11月中公布接單後,一個月內即累計超過3,000張訂單。

特別的是,福特近三年的銷售表現亮眼,主要是多元車系陣容及產品實力獲市場肯定,在2021年以全年30,263輛新車掛牌數達成6.7%市場占有率,年增5.3%。Kuga車系年銷量突破1.3萬輛,穩居中型SUV前三大。

福特表示,受零件供應短缺影響,2022年1月之Ford新車生產與供應預計受到衝擊,福特六和仍將以最即時的供應鏈調度,將車輛供應短缺之影響降至最低,減少對消費者的可供影響,消費者亦可即早確認新車訂單,以利生產排程規劃。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