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出一身病 夏季常見3大熱病危機


【Live 互動英語報】內容生動且生活化,讓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成為最好的學習教材,並讓你輕鬆開口說英語! 除了愛河、城市光廊外,高雄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KH STYLE高雄款】帶你迅速瞭解高雄市吃喝玩樂好去處!
無法正常瀏覽圖片,請按這裡看說明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財經  追星  NBA台灣  udn部落格  udnTV  讀書吧  
2017/07/18 第 654 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主題 •熱出一身病 夏季常見3大熱病危機
   
 
熱出一身病 夏季常見3大熱病危機
文/黃筱珮
 
炎炎夏日,68歲的李阿公日前陪孫子參加戶外野餐活動,曬了一整天的太陽,回家後開始頭暈、身體沉重疲倦,食慾不振,讓他好擔心,是中風前兆嗎?還是感冒了?就醫才發現,原來自己是「熱到了」,有輕微的中暑症狀。

什麼是「熱病症候群」?

夏天氣候潮濕悶熱,發生熱傷害的機會大增,不少人真的「熱」出一些疾病或問題,或可稱為「熱病症候群」。尤其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服用藥物者、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嬰幼童等高危險群,容易因高溫造成熱傷害,出現「熱病症候群」徵兆。

盛夏來臨,溫度持續飆高不下,以往多數人認為冬天才好發的心血管疾病,殊不知夏天也是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期!英國研究發現,溫度每上升1℃,心肌梗塞的機會就上升1.9%。

由於夏天天氣炎熱,人體流汗多,若未能隨時補充水分,很容易造成脫水現象,進而導致人體血液黏稠度飆升,血小板聚集,引發心血管疾病。而且夏天民眾常頻繁進出冷氣房,忽冷忽熱對心血管可能造成負擔,尤其是中老年人體溫調節能力較差,更要注意。

常見熱出來的疾病,除了中暑、心血管疾病外,還有泌尿系統疾病、皮膚疾病、腸胃疾病等,都要小心防範。

慎防3大熱病襲擊

與夏天相關的疾病不少,像是循環系統疾病,包括因為太熱、體溫調節失衡的中暑等「熱急症」,或是心血管疾病都有可能在夏天好發,其他如結石、泌尿道發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皮膚疾病等,在夏天也都蠢蠢欲動。

《熱病1》循環系統疾病

因高溫引發的熱病,以循環系統疾病為最大宗,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陳信豪、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吳怡慧,共歸納5種因「熱」引爆的循環系統疾病。

◆水分流失,心臟病、中風風險高

「英國愛丁堡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工作環境太熱,會引發血管凝塊和心肌損傷,影響血管正常功能,增加心臟病發病的風險。陳信豪指出,太熱的環境會讓人體的核心體溫上升,水分不斷地流失,導致血液濃稠度上升,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炎炎夏日,不可輕忽心血管疾病的危害,記得多補充水分。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吳怡慧也說,「不要以為中風只好發在冬天,夏天也是中風的好發時節」。尤其如果頻繁進出冷氣房,室內外溫差太大,血管急劇收縮擴張,血壓也跟著上下波動,原本有血管狹窄的病人,就可能發生急性中風。夏天水分流失多,如果水分補充不夠,血液會變得黏稠,加上脫水引起血壓降低,會提高中風的風險。

◆體溫失衡,引發中暑等熱急症

熱急症又稱「熱傷害」,是指身體因無法應付高溫的環境,且未能補充適當與足夠的水分和鹽分,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均衡,引發抽筋、頭暈、虛弱、臉色蒼白、濕冷、昏迷或中樞神經異常等臨床表現。依嚴重程度大致區分為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四類。一般人熟知、通俗的說法「中暑」,其實是熱急症當中最嚴重的一種,若未能及時適當處理,可能導致死亡。

引發中暑等熱急症的原因,主要是體溫調控制失衡造成。陳信豪指出,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位於腦幹中的「下視丘」,當體溫超過38℃,下視丘會釋放訊息到全身,使血管擴張、汗腺分泌,藉此「降溫」。不過,老年人或有慢性病的患者,因為循環差,不易流汗散熱,過度曝曬在陽光下或處於悶熱的環境中,比一般人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疾病。

吳怡慧解釋,老年人的體溫調節沒那麼好,在高溫環境曝曬下,又未做防曬或水分補充,很容易產生熱傷害的症狀,可能感覺頭暈、全身虛弱,有些人甚至會有低血壓症狀,身體微燒,如果喝水休息無法緩解,建議就醫。陳信豪則強調,若是中暑昏倒失去意識,首要散熱降溫,旁人應協助把患者移到陰涼處,要維持呼吸道通暢,並且盡快送醫急救。

◆室內外溫差大,誘發冷氣病

「冷氣病」不是正式的醫學名稱,泛指夏天進出冷氣房溫差不適,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可能出現的症狀。陳信豪表示,夏天室外溫度高通常達到35℃以上,室內冷氣溫度多半設定在26、27℃,室內外溫差有時候高達10℃以上,如果頻繁進出室內外,因為溫差過大,容易誘發咳嗽、鼻塞、流鼻水等過敏症狀。

室內空氣品質問題很容易被忽略,冷氣機濾網應定期清洗,以維持良好的室內空氣,也要注意冷氣房內若有人感冒,密閉空間很容易傳染。而長時間待在溫度過低的環境,很可能有頭痛、皮膚和眼睛乾澀問題,也因為體內水分的散失容易口乾舌燥,尤其中老年人水分調節能力較差更容易偏乾,要特別留心。

有研究指出,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沒有流汗的狀態,容易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比較會出現情緒波動、肌肉緊繃等症狀,陳信豪建議,不要整天待冷氣房,也要到室溫環境中活動活動。

◆高溫脫水,小心低血壓

夏天更要注意「低血壓」問題。陳信豪指出,氣溫高易引發血壓下降,多半是因為脫水,以及表皮血管擴張、血液大量流向表皮組織幫助降溫,血壓容易偏低,因此,避免水分過度散失非常重要。臨床也發現,一些高血壓病人服用平日控制的降血壓藥,血壓反而偏低,也是因為夏天表皮血管比較容易擴張,如果服用跟冬天一樣劑量的降血壓藥,有可能「控制過度」,建議可考慮減低藥量。

◆瓜果甜品吃太多,易血糖失控

夏天各類瓜果盛產、冰品甜品也多,高溫逼人,吳怡慧表示,面對這類甜分高、又清涼可口的瓜果冰品,實在很難拒絕,容易一口接一口,糖尿病患要注意血糖控制,拒絕誘惑。西瓜、葡萄、芒果、鳳梨都是夏天盛產,甜分很高的水果,要特別注意。

《熱病2》皮膚疾病

夏天氣候悶熱潮濕,時常下雨,不僅流汗多,也容易引發黴菌、細菌的感染,導致夏天的皮膚問題特別多,常見濕疹、汗疹、汗皰疹、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頭癬、毛囊炎、體臭、老人臭��等皮膚疾病發生。

◆黴菌感染,引起香港腳、毛囊炎

台灣夏天動輒35℃以上的高溫,濕熱又流汗多,黴菌、細菌很容易孳生,引起香港腳、灰指甲、頭癬、股癬、毛囊炎等黴菌感染的皮膚病症,因此,應多保持皮膚乾燥、清潔,有助減少患病。

◆流汗多,易出現濕疹、汗疹

夏天炎熱,容易流汗,因潮濕悶熱,在流汗部位的皮膚上易出現紅色癢疹或脫皮的發炎症狀,也就是所謂夏季濕疹,包括濕疹、汗皰疹、汗疹(痱子)等皮膚問題。吳怡慧特別提醒,老年人的皮膚調節能力變差,皮膚病的比例較高,門診也會看到行動不便穿尿褲的老人家,夏天更易有尿布疹,必須注意防範。

◆高溫汗多,體臭、老人臭更嚴重

夏日的高溫,讓人幾乎站著不動也滿身大汗,往往讓頭臭、體臭、老人臭��異味飄「香」更為嚴重。

《熱病3》泌尿道系統疾病

夏天是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好發的季節。因天氣高溫炎熱,排汗多,水喝太少,尿量相對減少,尿液濃度增高,容易結晶變成結石;若還常憋尿的話,則易造成膀胱或尿道的發炎。

◆流汗多、補水不足,好發結石

夏天容易發生結石,往往是因為流汗多,水分補充又少,尿量因此減少,導致在尿裡的大量草酸、磷酸、鈣和尿酸等成分,無法經由多量的尿液加以稀釋排除,很容易形成結晶體而產生結石。常見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或是尿道結石,統稱為「尿路結石」。

◆憋尿、喝水太少,易泌尿道發炎

陳信豪指出,最近臨床上也看到泌尿道感染患者變多,尤其女生比男生多出約6倍,大多因為夏天流汗量大,如果喝水不足,尿液不夠,或長時間憋尿,沒辦法把細菌帶離身體,容易造成泌尿道感染發炎,女生的泌尿道比男生短,更容易引起尿道、膀胱急性發炎。 同場加映 夏天也好發腸胃炎、熱感冒

急性腸胃炎好發於夏季,吳怡慧表示,夏天氣溫高,食物保存不當容易腐敗,導致細菌孳生,常見的細菌有腸炎弧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可能發生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症狀,有時會伴隨血便或膿便,但是,不一定所有的症狀都會同時發生。預防方式,應盡量不要吃隔夜餐,少吃生冷食物,並要勤洗手,以減少病毒或細菌下肚的機會。

夏天雖不是感冒的主要季節,不過,吳怡慧提醒,門診也常見感冒病人,大多數患者是得到一般感冒,少數患者是流行性感冒。多半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等濾過性病毒傳染,出現喉嚨痛、打噴嚏、鼻塞鼻黏膜乾熱、腫脹、有時會發冷發燒等症狀,病情較輕微、病程約2∼5天。如果上呼吸道症狀伴隨發燒數天、肌肉酸痛,就要注意流感的可能,應及早治療,免得併發重症。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12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udnfamily : news | video | money | stars | health | reading | mobile | data | NBA TAIWAN | blog | shoppin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