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時用瀉下法,治療中下焦疾病
治病如治水,宜疏不宜堵。中醫與西醫的根本區別,就是疏與堵:中醫的治病之策,是以疏為主,這與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西醫則是以堵為綱,解決問題的效果較差。
● 中醫養生理論:疏導
現在很多人對中醫養生很感興趣,但總覺得「陰陽五行」理論太過玄奧,難以理解。如中醫常說天人相應,陰消陽長,但何謂「陰消陽長」 ?
其實,人體陰陽之氣的升降,就像平時爬山一樣,總是先從山腳下往上,到達山頂後,就得轉而下行。
若把人體的上中下三焦,分別比喻為山頂、山腰和山腳,從午時開始,陰氣從下焦開始往上走,陽氣從上焦轉而向下;到未時的時候,陽氣已完全離開上焦,到達中焦。
雖然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但上山總是越來越慢,下山則是越來越快,所以再經過未時2小時的下行,到申時(下午3點到5點)的時候,陽氣已到達下焦,按中醫升降沉浮的理論,此時的陽氣呈現一派沉降之勢。
中醫治病講究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同氣相求,換句話說,就是採用疏導之策,而非築堵之法。
所以對於中下焦臟腑功能不佳,或中下焦病症患者來說,申時(陽氣沉降之時),是非常好的調理時機,可以順勢改善臟腑功能,治療病變症候。
● 申時為下焦「淨身」最佳時間
按照人體經絡氣血的循環流注規律,和臟腑功能的晝夜盛衰變化,陽氣沉降之時,是下焦臟腑排泄體內各種廢物的最佳時機。
中、下焦的臟腑,如腎、大小腸、膀胱,都是人體主要的代謝器官,從申時開始,由於陽氣沉降,它們隨其而降~~向下傳導的功能增強,人體代謝也隨之加快,身體有排泄不暢等毛病,此時採用「瀉下法」調理,必然事半功倍。
申時是膀胱經主時,而膀胱正是人體最主要的廢物代謝器官,所以申時應適當多喝水,以促進體內垃圾的排泄,這其實就是一種最簡單有效的瀉下法。
瀉下法的主要應用,還是在促進排便,因為大腸是人體第一大廢物輸出通道,人體很多病邪和廢物都得由此排出。
● 王醫師看診實例
◆ 對症下藥,並配合最佳服藥時間
曾有一位40多歲的老闆,因為長期便祕找我看病。替他診察完之後,發現是因為長期腸胃燥熱,導致津液損耗,而使大便硬結難下。
由於他的病情並非特別嚴重,而一般的瀉下藥,或輕或重都易傷人正氣,於是我決定採用一種較溫和的瀉下法,讓他服「麻仁丸」。每天吃2次,其中一次必須在申時吃,吃到排便恢復正常即可。
本方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在「小承氣湯」的基礎上,加麻仁、杏仁、芍藥組成,是治療腸胃燥熱便祕的常用方。
此方瀉下藥與潤腸藥同用,煉蜜為丸,藥性較為緩和,瀉而不峻,潤而不膩,潤腸、通便二效並舉,為瀉下藥中典型的「緩下之劑」。
雖然是緩下之劑,但在瀉下之時服用,就可以發揮「柔中帶剛,剛柔並濟」的效果,既不像一般的瀉下藥那麼「凌厲」,也不像一般的緩下之劑那麼「文弱」。所以,中藥的藥性與時間的配合非常重要。
★ 治病要用對方法,也要選對時機
中醫一般治病常採汗、吐、下、和、溫、清、補、消8種方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
意思是說,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可採用不同的方法,若邪氣在上者,可採用「催吐法」,讓它從上面排出去;邪氣在下部,可以採用「瀉法」、「利法」,讓它從二便排出去;病邪在中部,引起脹滿,可以採用「辛開苦降法」,使其消之於內。
● 選對時機,藥到病除
要想獲得最佳的療效,不光只是用對方法,還要選擇適當的時機,例如用瀉下法治中下焦病,首選時機,當屬陽氣沉降的申時。
對中醫有一些瞭解的朋友可能知道,中醫治病非常強調「用藥(吃藥)時間」,不同的病症,不同的藥,應在不同的時間吃。而採用經絡穴位療法,就更是如此,非常強調治療的時機。
因為不同的藥(經絡穴位)就有不同的治法,只有在最恰當的時機,實施治法,吃適宜的藥,才能達到「藥到病除」的效果,否則不但效果不彰,還可能適得其反。
例如補陽和發汗藥,就不能晚上吃,因為晚上陽氣收藏,心神入舍,人是需要養陰的,應該安靜地休息。
反之,養陰和沉降的藥,就不能在清晨和上午吃,因為早上是陽氣生發的高峰,吃這類藥會抑制陽氣的生發。
《素問.針解篇》中說:「補瀉之時者,與氣開合相合也。」強調的也是治療時機的問題。
「開方就是開時間」~~這是劉力紅博士所著的《思考中醫》中的一句話,我認為說得非常好。不論是醫者治病,還是自我養生,時間或時機的把握,都非常重要。
所謂「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與天,最重要的也是時間和時機~~例如晝夜、四季上的相應。
其實不只是治病養生,把握正確的時機,可以說是貫穿生活的通理。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該說話的時候,你不說,不該說話的時候卻說,也很不合時宜。在各行各業,成功的人可能不是最有能耐的人,但一定是最善於把握時機的人。
~以上資料摘自《12時辰自然養生法》王彤◎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