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我們的生命之柱
脊椎——身體的棟梁,人們站立在地面上、行走、做各種動作,都需要脊椎的協助,它時刻提供著對人體的支持,保護內臟器官不受壓迫損傷,維持著左右兩邊的肌肉平衡對稱發展。一個健康的脊椎,不僅可以使我們看上去挺拔自信,還能使我們免除病痛的困擾,能使我們健康長壽。
★ 2. 脊椎的彎曲度——能曲能伸的柔韌
從側面觀察脊椎骨,可以見到脊椎呈「S」形,有4個生理彎曲,即:頸曲、胸曲、腰曲及骶曲。其中,頸曲和腰曲向前突出,而胸曲和骶曲向後突出。這樣的曲度,使脊椎如同一個大彈簧,能對劇烈運動或跳躍時所產生的震盪起到緩衝的作用,加強姿勢的穩定性,防止顱骨和腦部受到損傷。
其實,脊椎生理彎曲的出現,並不完全是「天生」的,而是為了適應人類直立行走而長期進化形成的。人類胚胎發育初期,與許多爬行動物一樣,整個脊椎是一個大大的「C」形,然後才逐漸形成向後的胸曲和骶曲,這兩個彎曲最大限度地擴大了胸腔、盆腔對臟器的容量,出生後保持不變。嬰兒出生後,隨著開始練習抬頭和站立,脊椎的頸段和腰段形成了永久性的前凸彎曲,以保持頭在軀幹的平衡,使身體在骶部以上直立。在這一時期,人的脊椎很柔軟,可塑性也很強,所以要特別關注嬰兒的日常行為、姿勢等,避免造成脊椎變形。
脊椎的曲度可因性別、年齡、職業、生活習慣等因素而發生變化。例如女性的腰椎曲度一般較男性大;體操運動員由於長期鍛鍊,脊椎的活動度和曲度較普通人大;長期伏案的工作者由於長期低頭且缺乏運動,會導致頸椎自然生理曲度消失;長期姿勢不良者,脊椎會過度彎曲或出現其他的曲展;老年人因椎間盤的退行性病變,不但身高會變矮,還可能會佝腰僂背。
● 正面
從正面觀察脊椎,椎體自第2頸椎向下至第1胸椎逐漸增寬,第2胸椎至第4胸椎稍變窄,從第5胸椎至骶岬又逐漸變寬,到骶骨上份最為寬闊,由骶岬向下又迅速縮窄。因人體直立,脊椎下部負重較上部大,這樣的構造可以適應人體負重功能的需要。
在椎體兩側可見到橫突向外側伸出,上部頸椎橫突變化不明顯,頸下部至胸上部較長,在胸下段橫突又逐漸變短,至第12胸椎和第1腰椎處最明顯,向下至第3腰椎處又變長,向下又變短。
● 背面
從背面觀察脊椎,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縱脊,其兩側有縱行的背側溝,容納背部的深肌。頸椎棘突水平向後伸出,並稍向下偏斜;胸上部棘突則斜向後下,胸中部幾乎垂直向下,下部胸椎棘突則逐漸趨於水平;腰椎則為水平向後伸出,且棘突間的間隙較大。棘突間側為椎弓板,由於腰椎棘突水平向後伸出,相鄰椎骨椎板間可以見到較寬的椎板間隙,椎板外側可以見到由關節突形成的關節柱。
● 脊椎示意圖
★ 3. 脊椎的功能——讓我們靈活地運動
如果說我們的身體是一棟房子,那麼脊椎就是最重要的梁柱。它不僅承載著我們身體的重量,還肩負著平衡肢體、協調運動、減震保護等使命。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種種動作都有賴於脊椎來完成,脊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 運動平衡
古代醫家及導引學家認為,脊椎是人體運動的樞紐,脊椎一動全身皆動。
從解剖學來看,完整的脊椎是由26個脊椎骨、23個椎間盤及方向不一、活動範圍各異的小關節和許多堅強的韌帶所組成,這使脊椎既具有堅韌的彈性,又有較靈活的運動能力。正常脊椎可做曲伸、旋轉、側曲、環轉等運動,這樣的活動範圍是由每一個椎體的小小活動度集合而成。不同節段的頸、胸、腰椎活動度各不相同,這與椎間盤的厚度、椎間關節的方向等因素有關(圖1-6)。
脊椎同時也是上下肢的支持者。上肢借肋骨、鎖骨和胸骨以及肌肉與脊椎相連,下肢借骨盆與脊椎相連。上、下肢的任何一個動作,均需要通過脊椎來調節。脊椎還具有保持身體平衡的功能。一側上肢持重物,或一側下肢抬起,而身體仍能保持平衡,這都是脊椎的平衡功勞。
一旦脊椎失去其運動功能,就意味著人們將喪失行動的可能。由此可見,我們應時刻保護好我們的脊椎,保證「房樑」的堅固性。
● 減震保護
我們已在前文中提到,脊椎所具有的生理彎曲可以緩衝震盪,椎骨之間的椎間盤也同樣有吸收震盪的作用。在我們進行劇烈運動或跳躍的時候,這兩位「守護侍衛」通過改變自身的形狀來保護著我們的身體不受到外力衝擊的影響,使得顱骨、大腦等內臟器官免受損傷。此外,脊椎與肋骨、胸骨和髖骨分別組成的胸廓和骨盆,就如同兩個堅實的保護傘,將五臟六腑牢牢地包圍在裡面,對保護胸腔和盆腔的臟器都起著重要作用。
★ 4. 脊椎與臟器——通過神經緊密相連
人體像一部複雜而精密的儀器。構成我們身體的心臟、肺、胃、皮膚、骨骼、血管等零部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晝夜不停地分工運轉合作著,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身體才能正常地休息、吃飯、感覺、思考,自由地做各種活動。那麼,是什麼把人體內各個器官和組織協調起來的呢?答案就是脊椎。
沿脊椎兩側由上至下分佈有31對神經:8對頸椎神經、12對胸椎神經、5對腰椎神經、5對骶椎神經、1對尾椎神經。這些神經從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的椎間孔穿行而出,向四周延伸,與身體的各個臟器、軀體緊密相連,掌管著全身臟器肌肉、皮膚、骨骼和韌帶等(圖1-7)。脊椎就像控制所有器官的指令官,通過脊神經傳遞著大腦與身體各個部位之間的信息,並按照大腦的指令調配整個身體的資源,讓身體的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協調工作。另外,全身的血液循環系統與脊椎的關係也頗為密切,通過這些血管,脊椎間接影響著臟器的功能。
脊椎的周圍分佈著如此重要的神經和血管,在正常情況下,脊椎對它們起著很好的保護作用。但是,一旦脊椎因外傷、勞損等因素發生錯位、歪曲,相應的神經、血管就會隨之移位,引起臟器功能失調,而這正是許多疾病的根源。隨著脊椎的錯位、歪曲,還會壓迫到神經和血管,使得神經傳導不暢、血液供應受阻,久而久之,體內與受壓迫神經、血管相連接的器官就會受到影響,發生病變。因此,臟器功能的正常運作離不開脊椎正常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支持。同樣的,當我們的臟器發生病變時,也會在脊椎的相關區域反映出來。
人體的脊椎與臟器通過神經和血管緊密相連。脊椎不僅直接影響臟器的功能,也能反映出人體各個器官的狀況(圖1-8)。圖中C代表頸椎;T代表胸椎;L代表腰椎;S代表骶椎;Co代表尾骨。
~以上資料摘自《脊療 90%的痠痛都會消失》高海波◎著
人類智庫【華翔文創】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