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我們的生命之柱
脊椎——身體的棟梁,人們站立在地面上、行走、做各種動作,都需要脊椎的協助,它時刻提供著對人體的支持,保護內臟器官不受壓迫損傷,維持著左右兩邊的肌肉平衡對稱發展。一個健康的脊椎,不僅可以使我們看上去挺拔自信,還能使我們免除病痛的困擾,能使我們健康長壽。
★1.脊椎的構造——人體軀幹的中軸
我們的脊椎也稱為脊梁骨,它位於軀幹背部正中,由獨立的 26 塊椎骨緊密連結而成,每一節椎骨與相鄰的椎骨之間通過複雜的關節、韌帶、肌肉和椎間盤相互連接。脊椎上端承托顱骨,中部與肋骨相連,下接髖骨,參與構成胸腔、腹腔和骨盆腔的後壁。其中央有椎管,容納脊髓及其被膜和脊神經根等。
脊椎自上而下分為頸椎、胸椎、腰椎以及骶骨、尾骨5個部分。在幼兒期,椎骨總數有33∼34塊,其中包括頸椎7塊、胸椎12塊、腰椎5塊、骶椎5塊和尾椎5塊。至成年,5塊骶椎融合成1塊骶骨,5塊尾椎融合成1塊尾骨,因此成年人椎骨總數一般為26塊。
普通成年人脊椎長約70cm,女性及老年人的略短。脊椎的長度因姿勢不同而略有差異。如長期臥床與長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m,這是由於站立時椎間盤受壓緊縮所致。
脊椎作為人類軀體的主要支架,是我們身體的第二生命線。擁有健康的脊椎作為支撐,我們才得以挺胸站立、活動行走,身體左右兩邊肢體的肌肉才能平衡對稱地發展。脊椎的正常生理活動是在肌肉舒縮的推動和椎間盤、韌帶、小關節的穩定作用下完成的,以上各個組織成分發生異常,都可使脊椎的平衡功能失調,擾亂脊椎正常的解剖生理關係,從而影響到相應的組織器官,導致疾病。
● 椎骨
椎骨主要由椎體和椎弓構成。
椎體位於椎骨的前方中部,呈短圓柱狀,是椎骨的主要負重部分,其面積和體積由頸椎開始向下逐漸增大,而從骶椎開始,由於重量轉移到下肢,故其面積和體積又逐漸變小。內部為骨鬆質,表面有薄層的骨密質。椎體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發生壓縮性骨折。
椎弓是附在椎體後方的弓狀骨板,短而細,呈弓形。它與椎體圍成椎孔,容納脊髓和脊神經根等。椎弓與椎體相連的部分稱椎弓根,上、下方各有一凹陷,分別稱為椎上切跡和椎下切跡,相鄰椎骨的椎上下切跡組成椎間孔,內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每個椎弓伸出7個突起,即向兩側伸出的一對橫突,向上伸出的一對上關節突,向下伸出的一對下關節突,向後伸出單一的棘突。其中棘突的末端可以在體表觸及,是重要的骨性標誌(請看下圖1-1)。
作為人體軀幹的中軸支柱,26塊椎骨共同支撐著人體,擔負著人體的曲伸、側彎、旋轉等活動,任何一塊椎骨出現問題,都會引發相應病症的出現。
● 椎間盤
椎間盤位於相鄰的兩椎體之間,是椎體間的主要連接結構,也是脊椎緩衝壓力不可缺少的「海綿墊」。成年人除第1頸椎和第2頸椎之間沒有椎間盤外,其他椎體之間都有椎間盤,共有23塊椎間盤。由於各部位脊椎的生理要求不同,椎間盤的厚度也不相同,以脊椎胸段中部最薄,由此向上、向下逐漸增厚,其中腰部的椎間盤最厚,約為9mm。椎間盤厚度的總和約占脊椎全長的1/4。
椎間盤由內、外兩部分構成(請看下圖1-2)。內部為髓核,是一種極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猶如一個「水囊」, 它可以隨外界的壓力而改變形狀和位置,緩衝和吸收外部衝擊對脊椎及大腦的震盪;髓核外部圍繞的是一層堅韌而有彈性的纖維環,它牢牢鎖住髓核防止其向外突出。脊椎若長期受到壓力和磨損,會使纖維環逐漸老化而失去彈性。一旦發生體位驟變、猛力動作或暴力撞擊,將導致脆弱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壓迫脊神經根,形成最令人痛苦的椎間盤突出症。由於腰部活動較多,故此病多發生於腰部。
● 肌肉
脊椎是人體的中軸骨,而脊椎周圍的肌肉就是人體中軸的穩定裝置,它們可配合骨骼支撐人體,緩衝來自外界的壓力,讓脊椎不易受到傷害。
脊椎背側主要的肌肉有背肌、腰肌(請看下圖1-3)。背肌為位於軀幹後面的肌群,可分淺、深兩層。淺層主要包括斜方肌、背闊肌、下後鋸肌、菱形肌、肩胛提肌,深層主要包括豎脊肌、橫突棘肌、橫突間肌、棘突間肌。腰肌包括腰方肌和腰大肌。另外,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臀大肌、臀中肌等也可間接作用於腰背部脊椎。
背部的淺層肌肉群通過按壓就能輕易感受到,其主要功能是讓軀幹可以彎曲、伸直以及旋轉,我們可以透過運動讓它們很快發達起來。深層肌肉群是附著在脊椎骨上的,它們不容易在身體表面被觸及,也不容易通過鍛鍊變得發達,但它們是整個脊椎穩定的保證,可以使我們在活動時避免脊椎的位移和滑動。如果我們長期缺乏運動,或是姿勢偏歪,就會破壞深層肌肉對脊椎的保護功能,繼而導致和加重脊椎的失衡。因此,我們只能依靠長期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維持深層肌肉的良好功能與力量狀態。
● 韌帶
韌帶分佈於人體脊椎骨周圍,起著連接和穩定脊椎的重要作用(請看下圖1-4),是牢牢束在脊椎表面的「彈力帶」。正是因為有韌帶的幫助,我們才能靈活地控制自己的身體,做各種運動。
脊椎的長韌帶主要有3條:前縱韌帶、後縱韌帶和項韌帶。
前縱韌帶位於椎骨前面,上連枕骨大孔前緣,下達骶骨前面,緊貼椎體和椎間盤前面,厚實而堅韌,對脊椎穩定有重要作用。
後縱韌帶位於椎體後方,長度與前縱韌帶相當,與椎體相貼部分比較狹細,但在椎間盤處較寬。後縱韌帶可限制脊椎過分前曲,並防止椎間盤向後脫出。
項韌帶位於頸椎部,呈板片狀,將兩側肌肉分開,且由彈性結締組織構成,可限制頸椎過度前曲。
~以上資料摘自《脊療 90%的痠痛都會消失》高海波◎著
人類智庫【華翔文創】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