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有台灣代表性的麵包?」是我們熟悉的蔥花麵包、紅豆麵包、肉鬆麵包、奶酥麵包、炸彈麵包?這些答案或許對,也或許錯,因為每個人記憶中的「台式麵包」都不同,至少我身邊的朋友對此題目少有「共識」,然而當我談到法國時,大家總會聯想起長棍麵包,說起義大利會是披薩,美國則是漢堡,既然如此,台灣是否能有一個具代表性的麵包呢?
某一次和吳寶春師傅聊天,我告訴他,這幾年我到各校的餐飲科系演講時,總會看到前來台灣學習烘焙的東南亞或中國學生,有時很好奇,他們學習的究竟是歐式麵包、日系麵包或者台式麵包?前兩者有著明確定義,但台式麵包卻缺乏定義或代表,因此當他們學成歸國後,是否難以有系統地介紹台式麵包?
「我們常常希望將台灣飲食推廣到國際上,現在有國外的學生到台灣學烘焙,若不藉由這個機會推廣台式麵包文化,那真是浪費啊!」我惋惜說著,然而究竟該如何定義台式麵包?或許先以票選方式,找出幾款有「共識」的麵包,然後在細部規範此麵包的代表性。假使獲選的是蔥花麵包,那我想探討麵包的大小形狀,是三胞胎或是一整塊?我想討論蔥白和蔥綠的產地和比例?我想知道用豬油或沙拉油處理蔥花?我在意酵母和發酵的方式,哪一種才能表現出蔥花的香氣滋味?
「這個想法不錯,但會否太偏於技術層面。」他認為麵包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既然目標是要以飲食文化介紹台灣,是否先討論什麼是有台灣特色的麵包?他表示台灣特色指的不僅僅是滋味,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一如法國棍子麵包會用紙袋裝,會有專屬的刀具和麵包板,那台灣麵包該如何享用?如何表現台灣生活?用什麼食材、什麼外型、什麼樣的酵母菌、或什麼製作方式,才能呈現台灣特色呢?
「也就是跳脫傳統台式麵包思維,先探討未來的可能性?再藉此思考能否創出一款有代表性的台灣麵包。」 於是我們決定邀請數個領域的代表人,譬如有企業思維的朋友(能考慮趨勢和推廣)、關心藝術生活觀點的專家(能談談吃麵包的美學)、專注廚藝想法的師傅(以餐飲角度看待)、有國際群眾的領袖(能思考國際推廣)、有鄉土研究深度的代表人,辦理一場台灣麵包論壇,以「共好」的精神,凝聚更多人的智慧,啟動對台灣麵包的想像。
相關資訊:請上台灣麵包論壇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