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自9月底開始至12月15日,發生香港史上規模最大、總參與人數超過百萬的公民運動。這場以爭取真普選為主要訴求、被稱為「雨傘運動」(Umbrella Movement)的公民抗命行動,最初由香港學聯與學民思潮發起的罷課集會開始,展開一連串行動揭開長期佔領的序幕。當時,香港市民佔據多處主要幹道進行靜坐示威,地點包括金鐘、添馬艦、中環、灣仔、銅鑼灣、旺角及尖沙咀。 雨傘運動自發生初期便多次遭警方武力清場,參與民眾與許多香港文化藝術界人士也發展出各種抗爭創意物件、流動性的佔領方法甚至是在現場進行藝術創作,以此持續進行和平佔領。由文化界人士自主發起,希望能為此場運動留下記憶資料的「雨傘運動視覺文化庫存計劃」(以下簡稱「庫存計劃」)亦於過程中開始組織動員,自運動發生期間至今持續進行相關資料庫整理工作。 「10月第一個星期,金鐘與旺角的集體創造開始撼動港人和世界,關心上述兩個問題的人愈來愈多。一天晚上走過灣仔(10月5日),發現一度曾被佔領的部分已被清場,行將通車,卻遺下不少無人理會的物品,我在路邊發現一張被風吹到暗角、隱沒在花槽裡的油畫,並把它帶在懷裡。」 全文未完,摘錄自《典藏•今藝術》5月號•272期。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