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病交加」是很多時代中常見的社會現象,過去有很多橫斷面研究顯示有錢人壽命比較長,社經地位的高低會影響健康狀態。但是較少有長期追蹤資產變動和健康狀態相關性的研究報告。 2021年6月,《美國醫學會期刊—心臟醫學》(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ardiology)線上刊載一篇美國的縱貫性回溯性世代研究報告,研究者自1992年至2016年,陸續招募50至64歲,沒有中風、高血壓、糖尿病或心血管病史的男女受試者,共計五千多位納入研究,按照個人房屋以外資產價值由低到高排序,分成最窮、次窮、中等、次富、最富五個等分(每一個等分的人數一樣多),後續每兩年調查一次健康和資產狀況。
經過平均追蹤期近17年後,統計分析結果發現:依照最初的財富調查,最窮五分之一族群中,每年每一千人中約發生15.3例心臟病、中風或心因性死亡案例;最富五分之一族群中,每年每一千人中則發生13.0例心臟病、中風或心因性死亡案例。
如果依照最末一次財富調查,最窮和最富族群發生心臟病、中風或心因性死亡案例分別是每年每一千人中17.6和12.3例。
校正性別、種族、婚姻、教育、吸菸、肥胖等風險因子後,進行Cox比例風險迴歸分析則發現:起初資產排序在五等分中越富有的等分,發生心血管疾病或心因性死亡的風險越低。相對於資產排序等分在50至64歲間都沒有改變的人而言,在後續追蹤時變得更富有排序改變超過一個等分者,發生心血管疾病或心因性死亡的風險降低16%;而後續追蹤資產減少排序改變超過一個等分者,發生心血管疾病或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則增加15%。
研究設計中,個人資產價值的計算是採計流動性資產,然而如果計算包含房屋在內的所有資產,也發現隨著財富增加,發生心血管疾病和心因性死亡的風險呈現下降的情況。在同步收集的另一個資料庫中,三千多位在研究之初就有心血管病史的受試者,在校正相關風險後迴歸分析則發現:如果追蹤期間資產減少,排序改變超過一個等分者,心因性死亡風險增加48%。
上述研究結果都顯示:中年時貧窮或中年變得貧窮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風險相關。
學者推論可能的原因包括:有錢人比較容易取得醫療資源、比較容易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比較重視並落實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疾病的預防。中年突發的資產減損或財務危機會增加壓力、增加憂鬱和焦慮,甚至造成社會孤立,可能增加吸菸、酗酒、暴食、不運動等不良習慣,生理上血壓和血中發炎物質濃度升高,最終發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值得個人和社會多加重視。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