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只要成績好,讀醫學院似乎理所當然,而王復蘇卻是因為母親久臥病榻,於高二下學期,毅然決定選讀醫學院,期望能夠懸壺濟世、造福人群,並如父親所期許:「日後無論遭遇任何挫折,都能不必看人臉色,一輩子不求人。」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指導醫師、前台灣省立新竹醫院院長王復蘇憶及行醫之路滿是感嘆,當年母親深受自律神經失調所苦,卻找不到一位可靠親切的醫師減輕痛苦。當時年幼又長期陪伴母親身邊的他,內心充斥著難過與愧疚,因此決定行醫之後,勉勵自己「願作天下良醫,莫作名醫;要深入民間疾苦,淡泊名利。」 恩師最後一個嫡傳弟子 「選擇心臟科別,則是深深受了恩師連文彬教授的影響。」王復蘇說,連文彬教授是自己醫學院五年級的個別導師,不但是學習路上的良師,也是生活中的益友,「每次連教授示範聽診教學時,見習醫師都大排長龍,排隊搶著學聽診;連教授認真教學的態度,讓我學習到很多,更引發對心臟科的強烈興趣。」 當時臺大醫院指派王復蘇遠赴沙國霍埠醫院服務,他在臺大醫院心導管室接受為期半年的特種訓練,便是由連文彬教授親自帶領他上手術檯,手把手教導如何將動脈血管剝離出來,又如何將心導管順利安置進入血管、抽取血液樣本等等專業技能。「那時,連教授告訴我,我是他最後一個嫡傳弟子。」 赴沙國服務一年之後,王復蘇被派駐到省立台北醫院,擔任該院的加護病房主任,也與連文彬教授攜手合作,共同研究人類死亡前電氣生理學的變化。經過兩年半後,發表了首篇台灣本土研究論文刊登於《美國心臟學院院士期刊》(JACC),兩人情誼不言可喻。 若出現上述五項(或更多)者,可能有失志症候群症狀,應提高警覺,如有需要,應由專業精神科醫師協助評估診斷及治療。 視病如親的行醫之路 在長達40多年醫師生涯中,王復蘇一路上幫助許多生死交關的患者度過難關,有苦有樂,其中更不乏在極力搶救下,順利挽回生命的病患,對他都充滿感激之意。 因此,經常有病患在病情緩和或恢復之後,專程帶著家人前來致謝;甚至也有一路跟隨王復蘇的門診病患,希望能得到他專業的意見,才願意積極接受治療。他憶及,曾與一位新竹市的老議長相當有緣,是省立新竹醫院的老病患。 老議長因為嗜酒長達數十年,而罹患酒精性肝硬化與食道靜脈曲張,某次因為大量吐血及解血便被緊急送入加護病房,情況危急,醫院甚至已經發布病危通知,「那時接到家屬的緊急電話,希望我做最後的努力搶救,最後是透過最新的藥物讓他病情好轉,才轉回普通病房。」 奇妙的是,事隔兩週後,當王復蘇正在進行心臟科門診看診時,突然心神不寧,便立刻趕往病房探視老議長,沒想到老議長因為胸悶正在病房接受心電圖檢查,心電圖顯示心跳每分鐘只有30、40下,但住院醫師沒經驗,誤以為儀器故障而沒通報。「當時看到心電圖的紀錄,就確定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趕緊替他施打急救藥物,並在點滴中加入強心劑,才順利讓老議長度過難關。」 定期健檢預防勝於治療 明明年近70,外表卻看不出老態,王復蘇受訪時仍顯得精神奕奕,詢問其養生之道,他形容,人體就像一部轎車,必須好好保養,定期送廠維修,才不至於在高速公路上拋錨。「我很注重健康檢查,60歲之後,每年會接受一次健康檢查,用定期追蹤的概念,儘早發現身體的異樣,再進行適當的矯正,以期能夠達到預防勝於治療的目標。」 另一方面,他也相當注重平日的飲食內容,包括遵循國民健康局所建議的飲食指引,以「澱粉類食物占三分之一份、不飽和脂肪酸類一份、低脂肪蛋白質食物一份、蔬菜與水果一份為基準,且不吃零食、不吃宵夜、不吃速食、不吃油炸物,也不喝甜的飲料等。」至於運動則多選擇中低強度的游泳、慢跑等,選擇讓自己能連續操作,卻不會導致呼吸困難,還能適當紓解壓力的運動。 他認為想要活得健康 ,一定要保持心情愉快,放慢工作步調,才能促進身心靈的平衡。「生活中要避免環境污染、避免攝取致敏食物,才能延緩身體老化的進程,降低長期發炎的危險因子。此外,更要積極多吃綠色蔬菜、紅皮水果、白色肉類如魚肉雞肉等,多喝水、少抽菸、不熬夜、不發怒、少喝酒、少應酬等,都是長保健康的不二法門。」 舒壓的12種好方法 對於壓力管理,王復蘇也有一套好方法,他透過下列12種方式,讓平日工作忙碌的自己釋放壓力:「壓力無時不在,無所不在,如影隨形,只有正視它、減輕它、紓解它、消除它,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1.睡眠充足:每天維持充足的睡眠時間,約7至8小時,便能自覺有活力,可應付任何壓力與挑戰;若缺乏睡眠,會增加疲勞感與緊張度,導致專注力與反應力不足。 2.飲食均衡:多方攝取均衡的營養,提供每個年齡層所需的適量熱量與營養素,才能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儘量少食油膩、勿偏食,否則會令人更加懶散。 3.規律運動:有氧運動能有效舒緩壓力,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只要把握10分鐘的健走,就能減輕壓力。他建議每天從事30分鐘的中度運動,就能大幅降低緊張與焦慮,每週150分鐘的有氧運動,還有促進心肺功能的好處。 4.意象導引:他認為意象導引對於身心靈三者都有幫助,不但能夠紓解壓力、減輕疼痛、促進放鬆、幫助入眠外,若透過有情境導引的教學影帶,還能達到身心靈平衡的效果。舉例來說,好比游泳以蛙式,可以想像自己是隻蝴蝶優游其中;自由式時,可想像自己是個獨木舟;入睡前躺在床上,可想像自己躺在沙灘上,聆聽海浪的波濤聲等等。 5.鍛練放鬆:透過瑜伽、打坐、冥想、按摩、腹式呼吸等方式來鍛練放鬆,就能達到穩定心率、血壓,減少呼吸次數等,同時還能增進認知功能與活力,促進整體的健康狀態。 6.正面思考:正面思考與正面情緒是對付壓力的必要條件,若能每週騰出2次到3次的時間,來閱讀勵志書籍,欣賞喜劇電影,聆聽優美的音樂等,並提升幽默感,能間接幫助生理機能回復正常。 7.有效溝通:與家人、朋友、同事、親戚間保持良好互動,藉由有效的溝通掃除無謂的衝突與矛盾,否則日常生活中若關係不良,溝通無效,自然會導致彼此關係緊張、壓力倍增。 8.時間管理:有效的時間管理能讓工作按照優先次序原則來進行,如此,便可以空下時間從事休閒活動。他建議,要先做既緊急又重要的事,再做很重要但不緊急的事;至於緊急但不重要的事,可以交代他人代勞、對於不緊急又不重要的事,不做也罷。 9.休閒活動:多涉獵琴棋書畫等藝文活動,可帶給自己幸福與喜悅感,也有助於壓力紓解、心靈沉澱、遠離煩惱等,讓生活充滿情趣。 10.壓力管理計畫:設定壓力管理目標,包括家庭、事業、社交、教育、休閒、財務等,好比說每天設定的零用錢為300元、每週應酬不超過2次、每次開會不超過30分鐘、下班後不討論公事、每週末帶全家上館子聚餐等等,最好可以準備筆記本,記錄例行性的休閒與運動活動,隨時做調整。 11.充分授權:他自己的管理模式便是採取團隊分工合作,以及分級授權的原則,如此可卸除自己不必要的責任與負擔。尤其能改正事必躬親、親力親為的壞毛病,重點就在於「找對的人、做對的事,各安其所、各司其職。」 12.自我蛻變:不斷自我省思、精進,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充實管理素養,透過流程改造,提升工作的效率及處理事情的能力,一旦遇到問題時,要懂得抽絲剝繭,找出問題背後的槓桿點,制定有效的方法,用最少的力量,達到最大的利多。 王復蘇表示,每個人對於自己的生理時鐘,都要十分精確的掌握,例如最晚幾點要睡覺,最早幾點要起床,大約幾點要排便,中午幾點要午睡,下午幾點要運動,每天的作息均能按照固定的節奏進行。平常身體保養注意幾個方面,包括血壓、血糖、血管、血球與自律神經,這就是養生之道的真諦。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46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