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的12個飲食觀念
古人強調一定要吃當季的食物,就是食物得節氣之氣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食不語。
● 孔子的飲食觀念 1 :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子曾經說:「食不厭精」,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吃東西一定要吃精緻、美味、可口的食物。所謂「膾不厭細」,就是要把肉切成很細的絲,這樣才有助於消化。古人認為,肉食類的東西營養價值很高,對人體有一種補益和補精血的作用。人到老年以後,精血不足,就可以多食用一些肉類的東西來補益身體。
● 孔子的飲食觀念 2 : 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
「食殪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這就是說腐爛、變質的食物是不允許吃的。「色惡不食」,食物的顏色不對的也不要吃;「臭惡不食」,味道不好的也不能吃。
● 孔子的飲食觀念 3 : 失飪不食
「失飪不食」,烹調方式不對的也不能吃。比如說「可以吃烤鴨,不宜吃烤雞」。為什麼這樣講呢?因雞是屬於火性的,如果烤著吃的話,就屬於「失飪」。你沒有因循這個食材的本性去烹調它,烤它就會增加它發散的力量,這就叫「失飪」,這對人體會造成一定的損害。而烹飪鴨子,就一定要去烤它,因為它本身屬於寒性。烤寒性的東西,等於把它寒涼的性質去掉一些,然後取其平補之性。
● 孔子的飲食觀念 4 : 不時不食
還有一條是「不時不食」。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按季節、不按節氣上市銷售的東西不要吃。比如冬天吃西瓜,在古代人看來就是不守時令。古人強調一定要吃當季的食品。所謂當季、當令的食品,就是食物得節氣之氣。「不時不食」就是一定要按照時節去吃,這樣才能得其氣。
● 孔子的飲食觀念 5 : 割不正不食
孔子還說「割不正不食」,意思是在烹飪的過程當中,如果食物的切割方法不對,也不要吃。表面看來,好像是孔子對廚師的要求太高了,太挑剔了,實際上這正是聖人看問題的獨到之處。孔子認為,如果一位廚師在烹飪的過程當中,連正確的切割方法都做不到的話,他做別的事情一定很不保險,很可能會出錯。比如說食物應該切成方塊,如果廚師切得亂七八糟,他做別的事也不會讓人信任,也許他會把鹽放多,或者會放錯。
孔子是非常注重當下的,一切行為都要看現在是怎麼做的。怎樣做的,就代表你思想上是怎麼想的。按照聖人的說法:做人一定要精粹,這都是對人性、人格和人生態度的一種要求。
● 孔子的飲食觀念 6 : 不得其醬不食
什麼是「不得其醬不食」,古人吃飯講究不同的季節要配不同的醬,如果配伍不當的話,也不可以食用。這就涉及一個配伍的問題。其實,中藥的配伍在很大程度上源於食物的配伍。在中國,最早撰寫有關醫藥方面書的人是伊尹,他就是殷王商湯的廚師。這是中國第一本關於中藥配伍的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中藥的書,也是一本關於飲食的書。因為中藥和飲食都是講究配伍的。「不得其醬不食」,指的就是配伍要恰當。
● 孔子的飲食觀念 7 :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便吃很多肉,肉的量不可以代替和超過主食。中國古代人把饅頭、米飯一類的食物叫主食,他們認為主食才是養生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因為主食是穀物類的,它叫做「五穀為養」,這是養生的要點。現在很多想減肥的人就把菜當做主食來吃,這是完全不對的。古人認為菜只是一種補益,「五菜為充」,就是說菜只不過是作為主食的一種補充而存在的,不能把菜當主食來吃。
● 孔子的飲食觀念 8 : 唯酒無量,不及亂
「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個酒就是現在的醪糟(未濾去渣滓的酒)。醪糟可以多吃,但有一個原則,就是「不及亂」,不要讓自己喝醉了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事情。像醪糟這類東西,婦女可以多吃。為什麼呢?因為醪糟是大補氣血的。
● 孔子的飲食觀念 9 : 沽酒市脯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買的酒不要喝,從市場上買回來的肉脯也不要吃。聖人有先見之明,說市場上買的酒和肉脯就不要吃了。因為商人都是求利的,求利的思想會影響他對食物的製作要求。
● 孔子的飲食觀念 10 : 不撤薑食
「不撤薑食」,古人是非常鼓勵吃薑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就是說冬天一定要吃蘿蔔,夏天一定要吃薑。
古代人還有一句話是「上床蘿蔔,下床薑」。這是什麼意思呢?「上床蘿蔔」就是指在晚飯時應該多吃蘿蔔,因為蘿蔔是順氣的,它能夠增強人的消化吸收能力,讓人夜裡能有一個很好的睡眠。
「下床薑」,就是當人起床以後,可以吃一些薑類的東西。在中醫裡,生薑經常是用來入藥的,它是助陽的,助生發的。你起床之後是要做事,要工作的,可以吃一些薑來使你的陽氣更加振奮。
● 孔子的飲食觀念 11 : 不多食
孔子還有一句叫做「不多食」,這是對我們飲食的一個要求。一般而言,我們吃飯只要七、八分飽就可以了,如果你吃得太多,就會加重脾胃的負擔。當胃的負擔加重的時候,就會奪心的氣。火生土,心為火,為母;脾胃為土,為子。如果胃的負擔特別重,氣不足,消化它的力量不夠,「兒子」就到「媽媽」那兒去要氣,脾胃就向心要氣,這就叫「子盜母氣」。我們吃得太多的時候,往往會導致心臟不舒服。
特別在過節的時候,很多人會暴飲暴食。過節時,兒女都回來了,老人家本來就很高興,心過喜則心氣渙散,一高興就耗了心氣,氣就有點外散,如果這個時候再暴飲暴食,就會一下子「子盜母氣」,對心臟的損害很大,老人就容易得心臟病。暴飲暴食表面上損傷的是脾胃,實際上損的是心肺,所以聖人要求「不多食」。
● 孔子的飲食觀念 12 : 食不語
最後一點就是「食不語」,吃飯的時候,不要多說話。如果吃飯的時候多語、談笑的話,就會造成很多危險的狀況。比如小孩子就有可能會噎住,這是不安全的。
孔子認為:透過飲食能看出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還能看出各方面的問題。孔子對「齋」是很慎重的,「齋」有齋戒的意思,同時也有吃飯的意思。在齋戒和祭祀的時候要懂禮,寧可不說話,也不要亂說話。
可是我們現在去拜廟,進了廟以後對哪個佛都說「保佑我,保佑我發財」。其實,即便是佛,也是有各自不同的職能。對不同的佛,你應該說不同的話。比如說在佛學裡面,有一個佛是藥師佛,你對藥師佛的祈求企盼,就應該是和身體、健康方面相關的。
孔子對疾病也非常慎重,從不亂服藥,他認為藥不是治百病的。現在很多人認為,花錢可以買健康。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花錢是買不到健康的。中醫的一個原則就是自己的健康自己來做主,任何疾病都跟自己的身心密切相關。你不好好吃飯,會造成疾病;你不好好睡覺,也會造成疾病;你亂發脾氣,那就更糟了。
為什麼說疾病跟心有關呢?在臨床上有過一個這樣的病人:她癱瘓了,不管怎麼治療就是治不好。什麼原因呢?原來,她覺得丈夫一輩子都沒有關心過自己,但她癱瘓後,丈夫天天伺候著她,她一生沒有體會到的溫暖在生病時體會到了,她很想貪婪地享受這種照顧帶來的穩定感和幸福感,她的內心深處是根本不想把病治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的病實際上是心理癱瘓症。
還有,現在小孩子也是這樣,有了病反而不想好。小孩子覺得父母平時不關心自己,突然他發了一次燒,父母就全圍在他身邊噓寒問暖。他不想讓自己的病趕快好,這樣的話,父母就會長期待在自己身邊。生病不僅是我們生理上的一種反應,還可能是我們心理上的一種反應。
~以上資料摘自《黃帝內經養生智慧》曲黎敏◎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