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硬體效能大幅提昇、演算法不斷推陳出新,以及各種數據大量產生、開放與分享的推波助瀾下,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再度成為產業討論的焦點。世界最創新的企業之一Google的CEO Sundar Pichai 在一場演講中即指出,Google將從行動優先(Mobile-First)時代,轉而全面進入人工智慧優先(Ai-First)。顯見AI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的份量。
不過,到底什麼是AI,各方的認知都不相同。有人對其有很高的期待,認為AI就是可以聰明的、有意識的思考及行動,甚至理解大部分人不理解的事,能做出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決定,即所謂的強AI(Strong AI),但以目前的技術觀之,並沒有辦法做到。現在大部分的應用還是屬於弱AI(Weak AI)的領域,亦即有學習能力,在瞭解後可進行推理及提供決策選擇。也就是其可以模擬人的思考及行動,看起來具有人的能力,但不知所以然。
然而,就算不知所以然,其所能發揮的功能已經非常強大。主要表現在幾個重要的技術進展:首先是視覺技術,如年齡、臉部情緒、影像主題辨識…等,甚至可以分辨在高速行駛中的汽車駕駛人是否有拉上安全帶?
又如感知聽覺及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把人講的話,聽進去,聽懂,並能回答。其中牽涉語音辨識、情緒辨讀、語意分析等;目前自然語言處理已初具聊天回答能力,對話過程中會考量上下文的內容進行回應,很適合在服務業,例如零售業或醫療院所,提供客戶品項資訊或者陪伴獨居老人等。
此外,由於移動及控制技術的進展,在工業方面的應用就更加普遍,例如,工業機器手臂、救災機器人…等,這些機器設備藉由通訊、感測器及演算法達到可和人及機器間進行協作,共同完成任務;而在可控制的環境中,移動控制技術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也可以讓設備得以自主決策來適應環境達成工作目的。
事實上AI早已進入我們日常的生活,舉例來說,擁有iPhone手機的消費者每天可以詢問Siri當天的天氣,提供簡易的生活資訊;Amazon利用不同推薦機制來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慾,並也藉由推薦消費者一次購買多項商品來提高單筆訂單金額及降低物流成本等,希望做到客戶還沒訂購就準備出貨的理想境界,這裡面就有許多AI的技術在運作。
這兩年在美國銷售甚佳的Amazon Echo,透過一個圓柱型揚聲器的裝置做為互動的介面,家庭成員可以透過口語向Echo發出指令,點歌、播音樂、回答問題、講笑話、念新聞,甚至可以直接語音採購Amazon上的商品,叫計程車、訂披薩等等,甚至未來連結智慧家庭,可以語音下令關燈及開冷氣。
基本上,AI技術的來臨,不僅帶來新的產品、新的市場、新的技術、新的客戶、新的服務等商機,也可以提升企業價值活動的效率,包括組織內部的產、銷、人、發、財…等企業功能,都有應用的空間;進一步更可以協助企業建構新的價值系統,完善整個產業生態體系,對於提高競爭門檻有很大的助益。
展望未來,在各家國際大廠的開放策略,以及主要國家政府政策的強力推動及資源投入下,預期各行業AI的應用將愈來愈普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產業應該積極投入,才有機會藉由AI來以小博大,提升產品及服務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作者是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