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全面整頓家族金控、銀行董事會結構,初步列出獨董席次、開會頻率等四大項指標,以檢視所有金控、銀行董事會功能是否有效發揮。未達標者,將要求下次改選時改善,家族金控或銀行董事會可能因此面臨大換血。
金管會上月底公布金控及銀行股東持股透明行動方案,大股東持股將採實質認定。在揪出藏鏡人後,金管會進一步改革董事會結構,尤其是股權集中的家族金控、銀行,避免董事會成為「一言堂」。
知情官員表示,金管會列出至少四大項檢視標準,作為要求業者改善的依據,包括第一、獨董席次少,二、董事會開會頻率低,三、專業董事來源少,四、專業經理人不宜兼任董事。
對於獨董席次,金融業已強制設審計委員會,依法須設至少三席獨董;因此,目前多達六成金控只設三席,非金控的銀行也幾乎僅設三席。唯金管會並未明定三席是否算少。
另外,董事會開會頻率太低。官員說,一季只開一次董事會算頻率低,有不少公股銀行及少數民營銀行,董事會一季開一次,常董會一、二周開一次,常董會幾乎替代董事會。金管會認為,股東會選出董事,卻由少數常董決定重要決策,不符公司治理。
至於專業董事來源太少,法令規定專業董事席次,金管會將檢視來源是否多元,若只從退休金融界人員或官員去找,專長只會集中在財金領域。
其四,專業經理人不宜兼任董事,不能自己提案自己決定;銀行、金控經理人,不宜分別兼任銀行、金控董事,金控下子銀行經理人也不宜兼金控董事。
官員表示,這些指標會一併檢視,不會單看一項,即使只有三席獨董,但董事會成員多元,開會次數多,就不會覺得運作有問題。
金管會將逐一檢視金控、銀行董事會運作,包括從董事會議事錄觀察董事發言是否傾向大股東等;四項指標不佳者,將要求提改善計畫,未改善前,也會加強監理力道,會「特別盯」。
檢視指標中,除了開會頻率外,其餘三項都涉及董事會成員調整,被要求改善的金控或銀行,下次改選時,董事會結構可能面臨大換血。
尤其是股權集中、董事會以家族成員居多者,金管會希望多釋出席位,聘用專業人士任董事。官員說,開董事會不能變成「開家族會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