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是很奇妙的構造,靠著自律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能暫時提高戰、逃的能力,來應付天災和外敵。然而,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心理壓力增大,主要壓力源也從短期的天災人禍變成長期、每天都得面對的日常生活、人際、情緒……等等戰不贏又逃不掉的問題。 這些過度或長期的壓力會使人焦慮、免疫力下降,以至於現代人60∼90%疾病都和壓力有關。而當壓力達到一定程度時,某些人會產生極度不安與恐懼,時常對現實生活中的某些事情或未來表現的過分擔憂,也有時候會無明確目標的擔憂。這種擔心往往是與現實極不相稱的,甚至還會伴有自主神經亢進,肌肉緊張或跳動等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當上述表徵持續至少六個月,即可稱為「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 焦慮症是一大類別,像懼高症、社交恐懼症等都是焦慮症的一種症狀。在臨床診斷上,焦慮症大致上有六種主要類型,每一種都有其自身獨特的症狀,但是都是和過度、非理性的恐懼及擔憂有關。其中,症狀最嚴重的,就是發作時間很快、症狀猛烈、陣發性的「恐慌症(Panic Disorder)」。 1980年,恐慌症被列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成為一個新興的文明病,這是一種以恐慌發作(Panic Attack)為特徵的焦慮症。在此之前,恐慌症患者經常都會被認為是神經太敏感,以中國傳統思維來看,有時還會被認為是祖先風水牌位不好,才會讓子孫有這種不明原因的不適感。 事實上,恐慌症屬於原發性的自律神經不穩定,患者會突然毫無預警地產生莫名驚恐,在任何時候,甚至是睡覺時,都有可能發作,而沒有明顯的壓力源或導火線。一開始,很可能只是小小的身體不適,比如心悸、胸悶、呼吸不順或頭暈;有時可能會感覺發熱或發冷、雙手刺痛或麻木、四肢發抖、甚至昏厥;嚴重一點的還會有喘不過氣的窒息感,常會導致患者過度換氣。這種不適感會在短時間衝到最高點,讓患者以為自己快發瘋、快要死掉。 由於恐慌症發作時,症狀來的又急又猛,患者往往都會對自己的身體症狀感到恐懼,誤認為自己是心臟病發作、失去理智、或處於死亡邊緣。在正確診斷之前可能四處求醫,並多次前往急診室就診。好在恐慌症是焦慮症中最好治療的,只要透過藥物和心理治療,基本上都能痊癒。 從正式被列入精神疾病診斷項目到我規劃健康節目,恐慌症「問世」也才十年的時間,不只一般民眾,很多臺灣醫師連聽都沒聽過,精神科門診也鮮少出現這種戲劇性的怪病。而我因為之前在美國經常參加一些美國精神醫學會舉辦、和恐慌症有關的演講,所以對這個疾病不陌生。我想,在整個社會充斥著不安的氛圍下,恐慌症或許是很多人都有,卻不知道自己有的病症吧! 當時,臺大醫院李明濱醫師已經發表過有關焦慮症的論文,於是,我向製作單位提議找他一起上節目。在幾次溝通過後,原本一個小時的談話性節目便由我們兩人分別負責半個小時,由他主述焦慮症,而我則負責講解恐慌症。…………完整版請見《隨遇而安:精神科教授簡錦標的人生故事》 立即購買: 大家健康雜誌書城、博客來網路書店 ※更多精彩內文請見《隨遇而安:精神科教授簡錦標的人生故事》一書,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