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董事學會昨(17)日發布《2020華人家族企業關鍵報告》,報告指出,過去七年來,家族企業仍是市場主力,家族企業總數及市值持續增加;但台灣小型科技業「去家族化」現象明顯;高配息率也讓企業變得瘦小,形成「大家族,小企業」現象。
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表示,此報告以中國大陸、香港、台灣等三地所有上市櫃公司為研究樣本整合分析,最早從2012年開始,每年出版一次。
根據今年報告,台灣整體上市櫃企業家數從2012年的1,447家,截至本月已成長到目前1,724家;而觀察其中家族企業的數量,2012年為1,078家,統計截至2019年,已增加到1,200家,幾乎占全台上市櫃企業家數七成左右。
雖然家族企業占上市櫃比重頗高,不過近七年間其實有略微下滑的趨勢,蔡鴻青指出,透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在2012年,家族企業還占全台上市櫃企業74%,不過到了2019年,家族企業占比已下滑到70%。
從市值來看,全台家族企業市值,從2012年約0.5兆美元,成長到2019年已達0.7兆美元,蔡鴻青表示,家族企業市值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4%,是台灣資本市場的主力。
蔡鴻青表示,現在台灣上市櫃公司,已經開始出現「去家族化」的現象,同樣用2012年的資料對比2019年的資料,可以發現當年的家族企業中,已有20%家族淡出市場,將股權交給外人,家族持股不僅降低、甚至能控制的董事席次也減少。
從產業別來看,蔡鴻青指出,去家族化的企業,以科技業最常見,科技業占退出經營的總家數約49%;其他包括傳產、醫療保健、金融地產等產業,也已浮現去家族化的現象。
蔡鴻青指出,近兩年去家族化的情形特別明顯,在傳承困難、經營虧損等因素下,每年約有1.5%家族企業淡出市場。
在台灣資本市場上,蔡鴻青認為,「大家族,小企業」也是一個特殊的現象,綜觀上市櫃市場,台灣每年配發的股息,從2012年的75億美元水準,成長到2019年已達530億美元,足足成長六倍之多。此外,台灣上市櫃平均配息率63%,遠高於香港的28%,大陸的27%。
蔡鴻青說,許多資金從公司流入家族股東手中,或許未必是壞事,但是家族如何管理資產,就會是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