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發展基金花掉百億 21年來將首度舉債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Sports觀點報】提供知名運動評論家的精彩體育賽事評論文章,讓你輕鬆瞭解比賽及體育界相關訊息。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0/10/07 第496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觀光發展基金花掉百億 21年來將首度舉債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聯合報

受疫情影響,國境持續嚴管,加上國內觀光產業紓困、振興補助預算不斷,導致原本去年底還剩一一三億餘元的觀光發展基金即將見底。

交通部觀光局內部預估,原本百億餘元的基金,到今年底恐只剩不到八千萬元,考量觀光發展需有穩定且充裕財源,將爭取國庫撥補及舉債方式籌措,這也是該基金成立廿一年來首度舉債。

觀光發展基金設置目的主要用在國際宣傳經費、地方政府大型活動行銷推廣、觀光設施興建維護等,主要財源包括政府預算支援、觀光局土地場站租金收入、國家風景區門票和維護費用等,其中出入境旅客繳納的「機場服務費」是最大來源,占了每年基金收入的九成。

根據觀光局統計,今年截至八月底,來台旅客僅一二九萬餘人次,相較於去年同期七九九萬餘人次,一口氣銳減六七○萬人次;出境旅客也只剩二二二萬餘人次,相較於去年同期一一六七萬餘人次,更是少了九四五萬人之多,導致機場服務費收入減少。

觀光局說,觀光發展基金是由機場服務費收入的五成挹注,不足部分由國庫撥補,一○四年始由絀轉餘,累積賸餘逐年穩定成長。但今年機場服務費收入從去年的六十七億元,驟減為九至十億元,觀光發展基金面臨短收困境。

基金已缺乏「活水」,觀光局今年還實施三次紓困補助,其中紓困一點○動用到部分基金預算支應;另安心旅遊補助也因太熱烈,導致觀光局不得不再從基金挪錢支應。

不僅如此,觀光局從二○一八年以來,為了推國旅,大筆動用觀光發展基金進行補助,包括南灣新國旅補助、暖冬遊補助、春遊補助、擴大國旅秋冬遊等,總計花了六十八億餘元。

根據最新一期觀光發展基金會報,截至八月底止,基金的勞務收入短收卅點三億元,短收比率超過百分之七十六;但勞務成本卻因振興紓困預算大增,導致支出大幅增加百分之五二三點○六、五十四點○二億元。觀光局內部預估,到今年底恐怕只剩不到八千萬元。

 
學者:觀光補助泛濫 政府要學到教訓
記者邱瓊玉/台北報導聯合報

觀光發展基金入不敷出、即將用罄,明年規畫舉債,學者們直言「不意外」。世新大學觀光學系副教授陳家瑜說,前兩年根本不太需要觀光補助,但觀光局卻不斷用各種名目實施各層面、地區的補助,才會導致基金即將用罄,「政府要學到教訓」;高雄餐旅大學觀光研究所教授劉喜臨說,舉債不是不好,但要有興利計畫,否則只借錢、不還錢,變成「債留子孫」。

陳家瑜說,很多行銷補助都仰賴觀光發展基金,這是觀光局非常重要財源,觀光局應想了很多財源,不過政府預算有限,最後只能舉債。

但陳家瑜說,前兩年根本不太需要國旅補助,又或者是說不需要這麼泛濫的補助,政府可能有些選舉壓力,一直不斷用各種名目、各個層面,針對每地區都補助的結果,就會發現錢用得差不多了。如果把前兩年補助國旅的錢拿來現在運用,其實不僅可拉長補助時間,補助範圍也會增加。

陳家瑜說,觀光發展基金一旦舉債,除了人民負債變重外,也可能會讓觀光局部分政策行銷預算要再修正。

劉喜臨說,重點應放在基金循環利用,也就是怎麼增加收入。觀光發展基金財源不應只靠機場服務費,否則當天災等外部環境影響下,收入就受影響,怎麼去做預算上的投資,值得觀光局思考。

劉喜臨舉例,觀光局可運用基金去開發有價的內容回饋,例如智慧財產權商品等;也可透過公共建設的投資,例如有些場域可以委託民間經營、設定地上權等,擴大收益,讓觀光發展基金有其他「活水」挹注。

 
人口負成長時代 工研院提4跨界人才為台灣升級
記者黃有容/台北即時報導聯合報
美中貿易戰與新冠肺炎疫情讓全球局勢重新洗牌,工研院今(6)日舉辦《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專刊發表暨跨域創新論壇,聚焦後疫時代「人才為創新之本」,建議台灣應培育四種「跨界」關鍵新人才,把握轉型升級的機會。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根據國發會公布最新人口推估報告,我國今年已提早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對企業首當其衝的影響是「勞動力不足」。據牛津大學Oxford Economy研究團隊預測,現有的702種職業,未來十至廿年有近半數會消失。為了留才,工研院兩年前就推動「文化改造」,建構「創新的思維」、「開放式溝通」、「敏捷式管理」三項文化DNA。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暨人工智慧策略辦公室主任蘇孟宗指出,2020年可以「機」作為代表字,意指危機之下也能迎來台灣新機運。今年包括新冠肺炎疫情、美中貿易戰演變為科技戰,兩者在規模及影響上,均造成國際重大危機。根據工研院IEKCQM預測團隊研究結果,預測2020年台灣製造業產值將為18.6兆元新台幣,產值較去年減少約5%。面對困局,蘇孟宗認為「危機」即「轉機」,這一年也是調整產業體質的最好時機。

《韌生態:跨域創價 人才領航》專刊匯聚廿二個國內外經典案例,分析台灣應積極發展的5大類「跨域創新」,包括:跨區域創新、跨應用創新、跨技術創新、跨世代創新與跨文化創新;同時,需要有實現跨域創新的四大關鍵新人才:創意偵察員、創新促進者、堅毅實驗家與資源啟動者。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研究經理、專刊主編洪德芳說明,「創意偵察員」會對不同事物產生好奇、並連結跨界創意,例如「人類學家」;「創新促進者」喜歡解決問題,為創新想法評估實現可能,就像「創業家」或「顧問」;「堅毅實驗家」則是技術人才,願意不斷嘗試與學習;「資源啟動者」則擅長建立人脈、整合資源,預估風險與制定計劃,例如「金融家」。

他指出,未來人才培育應著重「T型人才」,具有斜槓能力,「精於一樣、廣於多樣」;若能透過政府建構環境與資源、企業提供人才空間與彈性,並在教育政策上加強廣度,也許能讓有相關人格特質的人才更容易發光,為產業加分。

 
美中貿易戰效應 我國外銷陸港市況也熱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針對美中貿易戰最新局勢,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指出,對美出口規模屢創新高是事實,不過在美中貿易戰的框架之下,要注意的是,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也同步創高,尤其對香港出口表現特別熱絡,貿易戰也同樣令出口陸港市場受惠。

李淳表示,美中貿易戰固然加強台美貿易關係,去年開始,美國擠下香港,重新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貿易市場,這是數十年來睽違的局面;不過若宏觀來看,今年美國祭出華為禁令,其實同步拉抬台灣對陸港出口表現,香港甚至可能會重新成為出口市場二哥。

觀察今年前八月全台主要出口市場占比,大陸占全台出口29%,仍是出口主力;美占總出口14.7%排第二,香港占14.2%排名第三。

外界觀注美總統大選是否影響台美貿易關係,李淳認為,其實歷經過去二年美中貿易戰,產業界普遍已重新展開供應鏈布局,就算未來美國總統大位易主,產業的轉變恐怕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

但李淳強調,台商生產模式仍是以代工為主力,生產基地落在大陸、台灣或東南亞,其實重點更是在於歐美客戶如何要求。

 
台商回流設廠 對美出口金額拚連三年創高
記者程士華、林于蘅/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美中貿易戰來到新高峰,也為台美貿易創造前所未有的佳績,據財政部與經濟部預計,台灣對美出口值不僅在過去兩年連續創新高,今年更已三度刷新單月出口最佳紀錄,隨著電子產品出口旺季到來,今年對美出口有望再創第三年新高峰。

經濟部官員表示,去年以來,台商因應美中貿易戰回台投資,確實造成了貿易流向的轉變;業者回台設廠,下一步便開始生產,原先產品從大陸出貨,就會轉由台灣出口,再加上海外加工比率也持續降低,都有助於台灣對美國出口成長。官員表示,依照目前趨勢評估,今年對美出口續創新高的機會很大。

財政部今天將公布9月出口統計,累計今年前八月台灣對美出口已達319.7億美元,創同期新高;按此趨勢推估,只要今年第4季對美出口能維持去年同期的量能,全年對美出口可望達480億美元。

不過,「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情」,經濟部官員提醒,台灣對美出口創高,但美方也持續關注貿易逆差擴大的現象,台灣勢必需要透過擴大能源採購來平衡雙邊貿易;此外,除了採購,經濟部也持續與美方洽商高科技、生技醫藥等產業,在供應鏈上能有長期且實質的合作關係,深化台美雙邊貿易。

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初開始蘊釀,並於當年7月由美國總統川普開出第一槍,向大陸特定產品加徵25%懲罰性關稅。觀察關稅戰對台美貿易的影響,2018年對美出口已達394.9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接著在貿易戰延燒之下,2019年對美出口更飆上462.5億美元高峰。

今年則在華為禁令等政策推波助瀾下,再度攻下新的高點,據財政部統計,今年5月對美總出口達42.7億美元、7月再推升到43.6億美元、8月又攻上46.5億美元,已經三度刷新對美出口單月最佳紀錄。

財政部統計處分析,美國起初曾對大陸產品實施的三波管制清單,涵蓋產業包括汽車、面板等,台廠也在管制清單下漁翁得利。

 
國際財經要聞
美眾院促分拆科技巨頭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在美國近年關注科技業壟斷議題之際,美國眾院反托辣斯小組委員會準備發布的報告中,對亞馬遜、蘋果等科技大咖的競爭行為,擬訂一套全面改革方案,呼籲分拆這些科技公司,可望成為美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反托辣斯法案修法。

眾院反托辣斯小組委員會將針對亞馬遜、蘋果、臉書、Google母公司字母等科技巨頭,發布反托辣斯報告。共和黨眾議員巴克(Ken Buck)表示,該報告將建議國會禁止科技公司進入不同商業領域,形同要分拆企業。

例如亞馬遜將不能在旗下銷售平台上販售自家商品,Google不能同時擁有全球最大搜尋引擎與YouTube,蘋果不能既掌控應用程式(App)商店App Store,又自己推出App。若國會通過這項提案,將成為美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競爭法修法。

這份報告是眾院反托辣斯小組一年來的調查結果。彭博資訊報導,知情人士透露,反托辣斯小組委員會原定本周發布報告,但已延後公布日期。

小組委員會成員仍可能修改報告內容,目前外界也不清楚有多少成員支持這份報告。

這份報告建議採用眾院反托辣斯小組主席西瑟霖稱為「格拉斯-史蒂格法」的方式,來限制科技平台;這個在經濟大蕭條時代制定的法律,將銀行體系拆成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

巴克指出,這份眾院報告提出的建議,還包括提高併購門檻,讓科技公司難以透過收購其他新創公司來擴大實力。

 
IMF總裁:疫情引發全球經濟低迷 不如預期糟糕
華盛頓6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國際貨幣基金總裁喬治艾娃今天表示,疫情引起的全球經濟低迷,因為各國政府砸錢救市,所以情況沒有原先擔心的那麼糟糕。但她警告,距離危機結束還很遠。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表示:「目前情況沒有那麼嚴重…2020年全球經濟預測可能會小幅上修。」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World Bank)下週將聯合舉行秋季會議,國際貨幣基金屆時會公布更新版的預測報告。

世界銀行6月預測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將萎縮接近5%,但第2和第3季結果卻比預期好。

喬治艾娃讚許「非凡的政策措施對世界經濟起了穩定作用」,全球對家庭和企業的財政援助規模高達12兆美元。

但她警告各國政府,不要過早撤回它們提供的援助,因為明年前景混沌不明,且充斥著不確定性和風險。

喬治艾娃說,全球超過100萬人染疫死亡,「這場災難離結束還遠得很。所有國家如今都面臨『漫長攀登』,是段艱難路途,漫長、崎嶇且不確定」。

美國和歐洲的低迷經濟雖然痛苦,但沒有經濟學家一開始擔心的那麼糟糕,中國正呈現「比預期還快復甦」。

但其他地方的狀況就很差。她說:「在低收入國家,衝擊強烈到,恐面臨『失落世代』風險。」

「現在也存在因失業、破產和教育中斷等造成嚴重經濟創傷的風險。」

 
投資人消化疫苗最新消息 歐股收高
倫敦6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央社
在美國總統川普接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治療返回白宮後,投資人消化冠狀病毒疫苗的最新消息,歐股今天收高。

倫敦FTSE 100指數上漲7.00點或0.12%,以5949.94點作收。

法蘭克福DAX 30指數攀升77.71點或0.61%,收在12906.02點。

巴黎CAC 40指數上揚23.59點或0.48%,收4895.46點。

 
川普叫停紓困案談判 美股指數由升轉跌
記者張大仁/綜合報導世界日報
川普總統指示白宮官員停止就進一步的新冠病毒刺激方案進行談判,引發主要股指尾盤急劇走跌。

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下跌375.88點或1.34%收2萬7772.76點。史坦普500指數下跌47.68點或1.4%收3360.95點。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下跌177.88點或1.57%收1萬1154.6點。

川普推文指出:「我已指示代表們停止談判,直到大選後,在我勝選後,將會通過一項針對勤奮的美國人和小企業的重要刺激法案。」

道指在他推文之前上漲200多點,史指和那指也同步走高。在推文後轉趨下跌,直至收盤。

波音股價下跌6.84%,領跌道指。蘋果、Netflix和亞馬遜股價均下跌超過2.8%。臉書下跌2.26%,Alphabet下跌2.15%。

航空業也承受更大壓力,因為航空業正在尋求額外的援助以避免裁員。聯合航空和達美航空分別下跌3.65%和2.97%,美國航空下跌4.5%,西南航空下跌2.31%。

Evercore ISI量化策略師德布斯徹(Dennis DeBusschere)表示:「現在將取決於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在總統和國會誰會選出,國會能推出多大的刺激方案。」「就目前而言,民主黨比較有席捲的可能。因此,不宜太過看空刺激方案的步伐。」

當天稍早時,川普還與眾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卡錫(Kevin McCarthy)、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諾(Mitch McConnell)和財長米努勤(Steven Mnuchin)進行電話會議,討論新冠病毒的緩解問題。

眾議院議長波洛西(Nancy Pelosi)表示,川普正「為一己之利犧牲國家利益」。

她說,「退出新冠病毒談判顯示,川普總統不願通過《英雄法案》(Heroes Act)來對抗病毒。他表現出對科學的蔑視,對我們在醫療保健、急救人員、衛生、運輸,食品工人、老師們等的英雄不屑一顧;同時他也拒絕救助勞工,除非他的名字被印在支票上。」

聯準會(Fed)主席鮑爾早盤時也再次呼籲提供額外的財政援助,宣稱此舉有助繼續推動經濟復甦,「即使政策行動最終證明比需求更大,也不會浪費。」「如果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繼續共同為經濟提供支持,直到經濟明顯擺脫困境,復甦將更加強勁,並且步伐更快。」

Ameriprise首席市場策略師喬伊(David Joy)表示,「很明顯,受新冠大流行影響最嚴重的經濟結構最需要政府的額外支持,包括小型企業、州和地方政府、航空公司、休閒和接待人員以及零售業。」

【中央社/華盛頓6日綜合外電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今天暫停與民主黨國會議員協商疫情紓困法案,表示要等到大選後再恢復協商,美國股市聞聲大跌,午盤下挫超過1%。

川普在推特推文說:「我已指示我的代表停止協商,在我贏得大選後,我們會通過重大振興法案,法案將把重點擺在勤奮的美國人和小企業。」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今天稍早在商業會議警告,受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重創,美國如未能提供進一步紓困,「將導致復甦疲弱,為家庭和企業製造不必要的困苦」。

 
道瓊收盤轉而大跌375點 川普稱停止疫情紓困談判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股市周二大跌,美國總統川普一則推文,讓市場對11月大選前達成新一輪經濟紓困協議的期望落空。

美股原本上漲0.7%,但在川普推文說,他指示他的代表暫停與民主黨談判新的紓困協議後轉而下跌,他說,眾議院議長裴洛西沒有誠意進行談判。在川普做出這個決定數小時前,聯準會(Fed)主席鮑爾再次警告,如果沒有額外財政刺激措施的支持,經濟復甦將步履蹣跚。

標普500指數下跌47.66點,至3,360.97點,跌幅1.4%。道瓊工業指數跌375.88點,至27,772.76點,跌幅1.3%。那斯達克綜合指數跌177.88點,至11,154.6點,跌幅1.6%。

許多經濟學家表示,在美國持續應付冠狀病毒大流行的影響之際,新一輪紓困對經濟至關重要。

Ned Davis Research的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Ed Clissold表示,「對於已經開始滿懷希望等待新一輪刺激措施推出的市場而言,這個消息無疑是出人意料的。除非有新一輪財政刺激,否則經濟很難獲得太大動力」。

Cetera Financial Group首席投資官Gene Goldman說:「過去的幾個交易日,市場因為對刺激談判的預期而上漲,現在就像是被打了個響亮的耳光。」

大型科技股拖累大盤,蘋果公司跌2.9%。

航空股也大幅下挫,美國聯合航空股價急挫3.6%,CBOE波動率指數觸及盤中最高。

非必需消費品股是給標普500帶來最大拖累的類股,當日下跌2.1%,但主要類股跌幅也至少在1%。

「我們在過去一周看到的漲勢,主要是基於對額外刺激計劃的希望,」Per Stirling Capital Management董事Robert Phipps表示,「現在,在大選前投入資金的理由大大減少了。」

郵輪營運商表現亮眼。皇家加勒比遊輪有限公司(Royal Caribbean Group)漲1.4%。嘉年華(Carnival Corp.)漲1.5%。

 
要聞
國銀海外頻踩雷 前八月獲利腰斬
記者葉憶如、邱金蘭/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海外頻踩雷,今年前八月本國銀行海外分行呆帳增提百億元,導致獲利腰斬,8月單月更大幅衰退74%,三家銀行海外分行逾放比率在1%以上,分別在美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區踩雷。

金管會昨(6)日公布本國銀行最新營運概況,到8月底止,放款總餘額31兆976億元,較上月底增加1,964億元;逾放比率為0.24%,較上月底減少0.0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0.01個百分點。

在獲利表現方面,今年前八月稅前盈餘2,245億元,比去年同期衰退13.5%,除大陸地區分行獲利有成長外,其餘包括國內總分行、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及海外分行,獲利都衰退。

其中尤以海外分行衰退幅度最大,今年前八月,海外分行稅前盈餘143.2億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0%,8月單月獲利減幅更擴大到74%。

海外分行獲利為何衰退那麼多?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黃光熙表示,主要是因利息淨收入減少,以及增提備抵呆帳。

以8月單月來看,備呆增提就比上月增加7.5億元;至於今年前八個月,增提的備呆則比去年同期增加99億元。今年以來,國銀海外分行頻傳踩雷,銀行紛紛增提呆帳準備。

海外分行逾放比率超過1%以上的銀行,包括中信銀、王道及彰銀。黃光熙表示,王道主要是香港分行,有法人戶授信出現逾放,彰銀則是美國及英國分行,至於中信銀則是新加坡分行。

大陸地區分行前八月獲利有38.9億元,成長26.9%,黃光熙表示,主要是投資及其他淨收益增加,備呆提列也比去年少。

 
出售陸無國土證土地 有眉角
林順興經濟日報
中國大陸土地是屬於國有的,沒有土地所有權,只有土地使用權。而土地使用權依性質可分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及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國有土地使用權又可分為劃撥土地及出讓土地,真正可以進行土地自由轉讓的就只有出讓性質的國有土地使用權。

早期到大陸的台商,因為對大陸土地政策不瞭解,加上地方為能加速招商引資,提供的地塊許多都是屬於當地村委的集體土地用地,在集體土地用地無法直接轉讓的情況下,台商為能儘速投產,只能變相的以50年的長期租賃方式與村委簽訂土地使用合同。

而取得這種沒有國土證的土地,在其上所興建的廠房也無法取得房產證。

這類的歷史遺留問題,長期而言對企業都是不可預測的風險,例如合同到期被村委回收、土地廠房被徵收的權益可能無法保障、另外大陸《合同法》第214條也規定「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

但是否因此無國土證的土地就沒有出售價值?其實並不然。事實上,凱博團隊已經協助許多台商出售他們沒有國土證的土地,收購對象往往都是有地緣關係的大陸人士或企業。

收購的方式,一般是採用股權轉讓,如此可以不用牽涉重新簽訂土地使用合同,可避免不必要的問題,同時出售土地的價款也可名正言順的匯出境外。

當然價格上會按低於當地有國土證的地塊,不過還是會有一定的行情。

專業團隊近幾年在大陸台商土地廠房採用股權交易方面已累積大量經驗且建立當地合作資源協助客戶尋找買方,如果台商有大陸土地買賣問題,可找相關專家尋求解決方案。(作者是凱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區域總監)

 
手續煩、成本高 國銀香港分行收付現金業務要收攤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銀行表示,現鈔收付業務屬於瑣碎但成本又高的業務之一,包括庫存的閒置資金成本,現鈔的保全運送成本等,「一個業務就是一個成本」,國銀在香港分行若業務量沒有那麼大,就不需要提供現金收付服務,就像許多外商銀行在台灣分行也沒有提供現金收付服務,是一樣的道理,甚至在台灣有消費金融業務的星展銀行,還撤除了在台灣的ATM。

包括台灣銀行和土地銀行在內,多數公股銀行在香港都不是「地面型」分行,以台銀來說位於23樓 ,土銀更是在31樓,台商為主要往來客戶,資金調度為主,現金交易量少;一家公股銀行海外部主管表示,這種非地面型的海外分行,現金交易業務量少,有時候收取現金之後,還要轉存香港本地銀行,但基於洗錢防制等法規要求,手續麻煩成本也很高。

 
美中角力效應 公銀大幅緊縮在港業務
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從反送中到港版國安法,香港時局動盪,公股行庫大幅緊縮在香港業務,繼土地銀行與台灣企銀之後,合作金庫香港分行確定將於10月9日終止財富管理業務,台灣銀行則將自11月1日起,停止香港分行現金收付業務。

公股行庫香港分行財管業務陸續收攤,土銀香港分行財富管理2015年11月下旬開張,但才經營一年多,就在2017年3月13日終止營業;台灣企銀香港分行財管業務也於去年5月停辦。

合庫金董事長雷仲達9月初宣布將結束香港分行財富管理業務,合庫已於日前陸續通知客戶,將於10月9日正式結束此項業務;合庫表示,客戶須於30日內辦理投資帳戶銷戶,若30日內仍未辦理 ,將會依香港銀行公會發布的銀行經營管理守則第17點規定,為客戶辦理投資帳戶銷戶手續。

另一方面,台銀也陸續通知客戶,香港分行自11月1日起停止各項有關現金收付業務,屆時香港分行將不再提供任何幣別現鈔業務。

不只台銀,其實兆豐銀行香港分行於去年11月1日起就不再提供任何幣別現鈔業務,土地銀行香港分行則在去年9月停止提供現鈔收付業務。

台銀表示,香港分行辦理現金收付業務,其幣別包含港幣、美金、人民幣等三種,主要往來客戶為香港境外台商,近年來國際反洗錢防制、KYC (認識你的客戶)要求與AML(反洗錢)規範日趨嚴格,分行收受現金時 ,除需了解交易資金來源及徵提相關文件審查外,亦需判斷其合理性,以符合監管要求,過程費時且不易驗證,增加分行防制洗錢作業風險。

相較於公股銀行對於香港分行業務緊縮,民營銀行方面,台新銀行表示,香港分行自2005年起即開辦現金收付業務,現金收付業務對國銀海外分行來說屬高成本業務,包括現金收付業務除保險及金庫成本外,近年因防治洗錢規範日趨嚴謹,更讓現金收付營運成本增加,也因此評估客戶實際需求及整體營運成本考量,目前除香港分行外,其他海外分行均無現金收付業務。

 
名人TALKS/貨幣與物價關係之謎(上)
許嘉棟/東吳大學暨中信金融管理學聯合報

各國中央銀行通常以維持物價穩定為首要任務,在物價無上揚之虞時,方轉以提高就業、協助經濟成長為政策目標。此處所謂的「物價」,一般係指與民眾生計息息相關,故令民眾與政府密切關注的消費者物價。當消費者物價上漲率超過百分之三時,各界即會對央行及政府提出應採取措施,以穩定物價的要求。

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各國物價普遍穩定,甚至還有一些國家曾短期為物價下滑(一般稱為通貨緊縮)所困擾。在物價穩定的客觀環境下,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先後受到二○○○年網路泡沫破滅、二○○一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二○○七年次貸風暴、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二○一○年歐債危機、二○一八年美中貿易戰激烈開打與反全球化逆流迅速興起,以及二○二○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重大事件的輪番衝擊,致經濟景氣不振、失業率攀升,故而各國央行在大部分期間多採行強力寬鬆貨幣政策以振興經濟;美、日與歐盟甚且採取了非傳統的量化寬鬆政策,由央行猛印鈔票,不透過銀行,直接向市場注入資金。

上述近二十年來物價與貨幣政策的演變,衍生出了兩個謎團:

一是世人好奇各國物價在不算短的近二十年期間,何以多能維持穩定,讓央行能無後顧之憂地全力救經濟?另一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在各國央行努力放錢救經濟,全球近十幾年來已陷於錢滿為患之情況下,為什麼各國的消費者物價並未受到資金過剩的影響,呈現顯著上揚的現象?

對於第一個謎團,可以從全球商品與服務的供給面來解釋。二十一世紀以來,主要由於以下四項因素之發揮,使得全球商品市場的供給大幅增加,或使商品與服務的生產與供給成本顯著下降;此二者都有穩定各國消費者物價,甚至使之下跌之作用:

一、貿易自由化促進市場競爭,進而使可貿易財國際價格下降;

二、中國、東歐與越南等國由封閉走向開放,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大幅擴增低生產成本、低價產品的供給;

三、資訊與通訊科技突飛猛進,顯著降低商品與服務之供應成本;

四、Cost down與非典型就業(外包、人力派遣等)之競爭方式,以及細密分工之產業鏈的形成,有降低生產成本之效。

至於各國央行猛印鈔票何以未曾引發物價上漲之謎,迄今似還未聞有哪位學者或是研究機構經過嚴謹之研究,對之提出具有說服力的說法,可解世人之惑。

 
台幣失守29 機械業白做工
記者宋健生、蕭君暉/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台幣兌美元昨(6)日升破29元,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很無奈,強調:「29元防線一定要守住,不然廠商等於做白工。」他再次呼籲央行,應該緊盯競爭對手國,該貶值就要貶值。

電電公會理事長李詩欽也表示,新台幣強勁升值會影響到會員廠商的獲利,不過,匯率不是業者可以控制的,電子業一定要努力創新,推出新產品,以提升獲利率來因應。他強調,獲利率的影響因素包括毛利、淨利與業外收入,這三部分要齊頭並進,若都能做到,匯率對電子業的影響就比較少。

機械公會與電電公會昨天共同宣布成立「台灣智慧製造大聯盟」,匯率成為兩大公會關注的重點。柯拔希不諱言,新台幣升值一直是出口廠商的最痛,「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麼嚴重,台灣產業還可以衝出一條活路,真的很不簡單,如果匯率再不守住,這條活路恐怕就會不見,出口廠商都會陷入虧損」。

柯拔希指出,美中貿易戰爆發後,許多企業從大陸轉移到海外設立第二生產基地,需要採購設備,尤其進入後疫情時代,轉單效益也逐漸發酵;明年疫情趨緩,相關需求勢必大爆發,機械產業一定會回到成長軌道,比今年更好。

柯拔希表示,匯率是出口廠商的最痛,國內業者真的很努力,許多產業都是世界強者,甚至冠軍,絕非某位央行前官員所說,產業不夠努力。

台灣市場雖小,但包括機械設備等出口產業,在全球都能占有一席之地,是非常努力才有的結果,然而不管產業多努力,匯率不幫忙還是很辛苦。

柯拔希表示,台灣靠出口支撐產業發展,過去三年,台灣與主要競爭對手韓國的貨幣匯率相差達10%;他呼籲央行應該放手讓新台幣更有彈性,跟著主要競爭國家,該貶就要貶,畢竟競爭力一旦流失,就不會再回復。

他強調,新台幣若升破29元,廠商等於做白工,會扼殺產業發展前景。廠商要賺錢,才有資金投入設備研發,若無法賺到錢,只能勉強活下去而已,許多廠商第4季已經不考慮獲利,只希望維持業績、撐過今年。

李詩欽則說,出口廠商受匯率影響,但匯率並非廠商所能控制;資通訊業廠商只能不斷創新,提升獲利率,希望毛利率、淨利率及業外收入能夠齊頭並進,降低匯率所產生的衝擊。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