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刀40載,魏崢看過無數顆心臟,不僅曾執行亞洲第一例人工心臟移植手術、開發出用於主動脈剝離治療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更是國內首屈一指的心臟外科權威;在他心中,好的外科醫師必須要有哪些真功夫? 在心臟外科界,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他帶出來的團隊,現在幾乎都成為該領域的頂尖,包括前三軍總醫院院長蔡建松曾於受訪時提到恩師,都難掩感激與崇拜之意。 今年已經70歲的魏崢,行醫40年來天天都在忙碌的行程中,為病患的性命搶時間、為心臟外科手術的發展而努力,在面對日復一日的「開膛剖腹」高壓下,其實有著一顆細膩專注、自在隨和的心。 凡事不強求,順心順意真性情 基很多人不知道,魏崢年輕時心目中理想的職業並非醫師,而是建築師。在大學聯考時選填的志願是建築系,無奈因為考上私立大學,體貼的他為了不想增加家庭經濟負擔,才報考國防醫學院,意外地開啟了從醫之路。 魏崢笑說,其實心臟外科也並非自己一開始就想選擇的,第二名畢業的他,原本是想選擇精神科,但因為要禮讓第一名的學長先選填志願,「所以等輪到我選時,也只剩下外科了。」等到要選專科時,又因為是外科,比同輩早3年進入醫院工作,當時跟他同為住院醫師的同袍都是他的學長,再次禮讓下,最後只好選擇了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心臟外科。 當年,心臟外科手術的成功率不高,沒人想碰,別人可能以為是苦日子的開始,但正面思考的他,卻因此想要有所突破而不斷改進技術,他說:「既然成績不好,就表示進步空間大!」 踏實基本功,提攜團隊不藏私 由魏崢帶領的心臟外科團隊,從1988年執行國內第一起心臟移植手術成功病例至今,已經累積超過550例,其中還有一名婦女接受換心至今已經逾30年,成為全亞洲存活最久的換心者。 1996年,魏崢完成全球首例「全人工心臟」替代循環再施行心腎聯合移植的手術;而該手術的第二個成功案例則是在13年後,也代表他的技術整整比別人早了13年。而之後所研發的「鈦金屬人工血管接環」,更大幅增加主動脈剝離手術的成功率,是台灣首件通過FDA許可的植入性血管醫療器材,成績傲視全球。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他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的全心付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醫院為家,遇到困難絕不退縮的個性使然。魏崢笑說,40多年的行醫生活,幾乎天天都在醫院、學校往返,甚至連週六、週日都要上工,且經常忙到半夜凌晨,連休息時間都沒有,住院醫師的五年裡,只有在結婚時請了十天假,勞心勞力,既要掌握患者的性命,也要帶領團隊。 振興醫院外科部張忠毅主任曾對媒體形容魏崢不只醫術佳,在手術危及時判斷力快又準,更可貴的是不藏私,會主動提供他院技術支援,連對國外醫師也傾囊相授。魏崢則認為:「救人的事,不用怕別人學,反而更怕別人不學,若能學得好,等於是幫社會解決問題,身為醫師不能用搶病患的角度看事情。」 回任院長職,給予病患好醫療 1994年於三軍總醫院退伍後,魏崢轉任振興復健醫學中心(振興醫院前身)任外科部主任,兩年後升任該院院長。當時振興醫院仍處於百廢待舉的境地,缺乏制度,甚至連開刀要輸的血都得找隔壁的榮總協助,「那時確實很辛苦,等於從無到有,壓力很大,不過也在那樣的情況下,完成許多世界首例,成功打響了知名度。」三年半後他辭去院長一職,專心從事臨床及醫學教學研究工作。 他回憶,那段日子自己就像是掌握風箏起飛的人,成功將振興醫院每天僅有10人看診擴展到兩千人的規模,「那時做的許多事情,其實是冒著很大的風險,但是熬過來了。」如今,只要提到心臟外科,幾乎沒有人不知曉振興醫院。 直到前年(2019年),魏崢再度被董事會任命為院長,詢問他這兩任院長心境感受是否不同?他直言,振興醫院已具備相當規模,現在,他的目標任務是要將該院發展成為國際級、全方位的高端綜合醫院,「把所有的醫師訓練到能獨立自主完成手術,讓振興醫院的任何一項技術都成為最頂尖的。」更希望能藉此機會提供患者最好的醫療照顧。 外科重邏輯,有邏輯才能把手術開成功 心臟外科醫師執刀動手術,手術台上的患者性命就在轉瞬間,分秒必爭的壓力想來確實令人不由得捏把冷汗,手術會成功的關鍵到底是什麼?魏崢認為,外科手術過程中,絕對的專注力與耐力是必要的基礎,但最重要的成敗關鍵,則是「邏輯」。 無論是臨床或指導教學,只要是跟過他學習的人,都知道魏崢有自己的執刀邏輯。他形容,邏輯概念就跟學習寫電腦程式一樣,一定要知道原始碼,才知道如何編寫程式設計軟體,「有邏輯才能進入學習。開刀本身並不難,但在決定的瞬間,邏輯卻是最重要的,它決定了病患手術的成敗。」也因此,只要是他帶的團隊,都會自然而然的學習到他的邏輯思維。 從軍方出身的他,也相當講究團隊紀律,他認為醫師比的不是聰明才智,而是要在專業能力之外,更要有一顆正直的心,「醫師的醫德比什麼都重要,」他舉例,好比說幫人裝支架,若只想到自己的好處,能不能多賺點錢,有這種私心就可能會危害人命。 外科醫師要具備的特質 外科醫師的黃金歲月往往比其他專科來得更短,魏崢提及,與他同輩的外科醫師,有不少人都已經因為健康因素而進入退休狀態,但已逾七十的他,現在仍然可執行負責很複雜的手術,他笑說或許這就是使命。 對於近來台灣醫界長年以來的人力短缺情況,再加上外科最容易觸動的醫病關係與醫病糾紛,讓許多年輕學子更不願意選擇進入外科行列,到底什麼樣的特質最適合從事外科? 他認為,外科醫師要具備體力、耐力與愛心,更重要的是,心臟外科講究團隊合作,因此一定要有團隊合作精神;「不能過分重視自己的利益,思考上要有邏輯觀念,不能只會死念書,還要有應變能力。」另外,謙虛、量力而為,知道自己的侷限,不勉強,這些都是對病患負責任的表現。 養生就是要順其自然 下午四點是多數醫師準備下診的時間,但魏崢說,這個時間幾乎是他每天正要上工且充滿幹勁的時刻,身兼數職的他到底有沒有時間保養養生?「平常這麼忙,不用說運動,能睡個好覺就不錯了。」 或許大家認為,既然是心臟外科名醫,應該對養生很有研究,平日必定比他人更多一分保養。但提到「保養」,他說:「養生不用特意,最好的保養方式就是正常作息、飲食也要順其自然。」運動也是一樣,他不會特意做激烈的運動,認為適度活動才是重點,因此,也不鼓勵進行競賽型的運動,凡事量力而為,不能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就是最好的養生概念。 「順其自然就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要適量、不過量。」魏崢指出,有時會特別想吃什麼,可能正是身體反應出自己所需要的,只要記得不要吃太多就好。他也經常勸人吃飯要放慢速度,「這樣才能品嘗到食物的美味,況且慢慢吃,吃得少、也比較不會胖,心情也能更愉悅。」 許多人會用旅遊來紓解壓力,他則笑稱自己是個宅男,沒有奢侈的休閒活動,寧願待在家裡,泡咖啡、聽著喜歡的音樂,欣賞美麗的風景照,再看看別人放在網路上面知識性的文章。「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何必親自走一趟,等那個瞬間消失的美景?況且去了還不一定看得到。」 魏崢直言,外科醫師身處在高壓環境,執刀一定有很大的壓力,「若是早上還能跟我打招呼的患者,開完刀,下午就進太平間,真的是無法接受。」但他始終堅信,手術能成功,壓力自然就能排解;「不成功的刀才是壓力,但若已經盡力,就可以比較輕鬆面對。」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57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