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鼎泰豐 都漲價了


【殺破狼每周星座運勢】提供各星座整體運勢分析、當週須注意事項。量身為12星座打造本週星座最佳行走指南!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11/19 第5243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麥當勞、鼎泰豐 都漲價了
記者嚴雅芳/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食材原料成本不斷攀升,速食業龍頭麥當勞開出台灣速食業第一槍,宣布11月24日起將調漲29個品項,漲幅最高兩成,SUBWAY也將跟進調漲部分產品,不超過3%;知名餐飲「鼎泰豐」日前也在官網公告有一半品項漲價。

而在台灣麥當勞開出漲價第一槍後,市場也關注,其餘速食業者是否將跟進,對此,摩斯漢堡表示,目前沒有漲價計畫,但面對物價上漲壓力,因應措施尚在評估中,肯德基也回應「全面審慎評估中」。

餐飲業自今年10月以來,漲價聲浪一波波,從全台有近300間餐廳的王品,到吃到飽南霸天漢來美食,再到台灣小籠包名店「鼎泰豐」與連鎖速食龍頭麥當勞,再加上許多飯店陸續恢復自助餐,這個廣受國人喜愛的項目也都陸續漲價,餐飲業各種業態都在喊漲,宣告「食物通膨時代來臨」。

台灣麥當勞表示,調整價格是由於「考量整體營運策略」。據悉,主要仍是食材和運輸成本增加太多,尤其雞肉、豬肉、牛肉要靠海運供應,在海運塞港延遲之際,為求供貨和品質穩定,有時還得靠空運。在蔬果使用方面,雖有50-60%是在地採購,但因季節性因素,也仍需靠海外採購,因此,對於運輸成本的飆升十分有感。

台灣麥當勞在2018年、2019年、2020年皆有調漲,只是過去皆是在1月進行調漲,今年則拖到11月底才漲。相較於過去幾年漲價策略,此次幅度雖未特別增加,但調漲品項數增加,是近年最多。

知名餐飲「鼎泰豐」日前也在官網公告,表示由於各種原料與營運成本持續增加,自11月11日起調漲部分品項單價,估約有一半的品項漲價,其中炒飯普遍調漲10元,蝦仁炒飯調漲20元,小籠包一籠貴10元,小菜也從70元調漲到85元,漲幅達兩成。

 
兩餐飲集團 加速展店
記者宋健生/台中報導經濟日報
疫情趨緩,餐飲消費爆發力明顯高漲,近幾年快速崛起的築間餐飲集團、樂多多集團,不約而同加快展店腳步;其中築間今年底全台總店數可達100店,營收挑戰30億元,集團並訂2023年申請股票上市。

另一家樂多多集團,今年底總店數也將突破70店,全年營收衝刺10億元以上,明年預計再開出30至35家直營店,營收挑戰30億元,並規劃三至四年後申請股票上市櫃。

而因應快速展店需求,築間及樂多多也同步宣布,將啟動擴大徵才計畫,合計徵才人數超過2,200人;其中築間將招募1,000人,樂多多則釋出1,200個工作機會,堪稱餐飲業近年來少見的大規模徵才活動。

 
漲價消息一波波 學者:調薪推升物價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漲價消息一波又一波,昨(18)日連麥當勞也宣布29品項齊漲,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通膨應該已是現在進行式」,若國際能源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加上明年基本工資、公務員調薪,都是明年國內引爆通膨的潛在壓力。

王品、漢來、麥當勞,以及各大飯店buffet(自助餐)近來紛紛喊漲,吳大任表示,知名品牌社會影響力大,要是能吸收,相信多會儘可能吸收,應是撐不住了,但指標品牌漲價,卻會發生領先效果,預期接下來漲價的品牌只會愈來愈多。

吳大任指出,近來這一波漲價主要是因為原物料價格上漲所致,但先前受到疫情影響而被壓抑下來,廠商暫時不敢把生產成長的上升轉嫁給消費者,但隨著疫情趨緩、振興五倍券上路,生意變好了,廠商過去幾個月累積下來的成本壓力必須反映出來。此外,近來這波漲價,相信也有不少廠商是為了因應明年基本工資調漲而進行的調整,因為薪資一旦調漲,生產成本也會跟著提升。

對於政府至今仍主張國內並沒有通膨,物價上漲這只是短期現象,吳大任表示,只能說政府「偏向樂觀」,其實從今年4月開始,國內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就已經連續七個月在2%通膨警戒線上下浮動,再加上明年又有國際能源價格和調薪的雙重壓力,相信對於一般民眾來說,物價上漲已經是很有感了。

吳大任還提到,現在能源價格是因為被政府干預,暫時不會調漲,但若國際能源價格短期還是降不下來,明年很有可能就撐不住了,且即便政府有緩漲、有補貼,還不是由全民埋單?

吳大任表示,接下來漲價的消息肯定還會有,預期許多商品的短期需求也會增加,因為「預期性通膨」已經發生了,民眾認為商品接下來只會更貴,因此買得更多。

吳大任指出,雖然廠商基於生產成本而調漲價格,政府能夠干預的有限,但若是人為的刻意囤積、哄抬,政府就一定要介入。同時,對於廠商漲價的幅度,政府也應該要有明確的掌握,也才可以適時的出手。

 
創新綠能科技 工研院院士促編經費支應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經濟日報

工研院第十屆院士會議剛結束,針對全球2050淨零碳排目標國際新局勢,院士群提出建言,都認為零碳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攸關產業經濟命脈,台灣必須與國際接軌,更要積極投入創新綠能科技,強化綠能減碳教育,並修訂法規長期提供淨零碳排專案科技經費,積極投入淨零轉型,建立台灣綠色製造利基優勢。

工研院今年度的院士會議實體及線上並行,邀集18位工研院院士,討論台灣在碳中和議題的機會與挑戰。院士們從半導體、資通訊、生醫、AI、材料、機械等領域提出產業升級與轉型建言,行政院政務委員郭耀煌、經濟部工業局長呂正華也參加會議。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亞力電機集團總裁楊振通等院士指出,淨零碳排對產業的壓力是「全面抵達」,是攸關生存的議題。政府要擬定國家中長期明確的淨零路徑藍圖,在2050目標前,先設定各階段查核點,提供政府與企業依循。短期策略上,政府與大企業應對上下游生態系盤查碳足跡,建立具公信力的碳排數據資料庫,因應國際碳排盤查需求。

中長期需加速修訂溫管法,導入碳定價及碳交易制度以推動減碳;政府對相關法規要審視與調整,推動淨零排放與循環利用,以新技術改善產業。

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等院士都建議「善用工研院」,將減碳、碳捕捉科技□綠電等結合區塊鏈技術,讓碳權交易商品化,配合綠色金融制度和市場推動力,為此政府更要提出明確的綠能政策。

 
工研院淨零碳排無專門經費 經部承諾下年度列預算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工研院日前召開第十屆院士會議及院士論壇,針對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提出建言,其中對工研院在淨零碳排無專門經費感到非常訝異。但經濟部回應,過去就有針對電動車、碳捕捉等涉及淨零碳排技術規劃,承諾下個年度科技預算會專門納入。

官員解釋,過去就有針對電動車、碳捕捉等攸關達到淨零碳排的技術編列預算,但因淨零碳排是今年才制定的目標,因此存在預算編列的時間差;雖說沒有針對淨零碳排編列專門經費,但過去都有朝這個目標努力。

如今政府已將2050淨零碳排設為政策目標,明年編列2023年預算時就可新增淨零碳排項目,包括技術處、工業局及能源局。

另外,經濟部工業局表示,因應溫管法通過後的溫室氣體減量壓力,製造業需加速老舊設備汰舊換新與採用先進減量技術,以擴大實質減量。但廠商減量措施已長期執行,若要進一步加大減量力度,常受限於初始資金過高、回收期過長等財務壓力,影響投資意願。

 
蔡力行籲撥款工研院專款專用 推動減碳
記者李珣瑛/新竹報導經濟日報
工研院院士會議日前舉辦「十載精彩,制勝未來」院士論壇,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與院士們對2050淨零碳排挑戰共同商擬解方。院士包括蔡力行、朱志洋、史欽泰等都強調,政府應編列預算給工研院專款專用,長期投入推動減碳。

院士對工研院未來能在淨零碳排協助產業發展有諸多期許,院士蔡力行表示,淨零碳排倚靠技術達成,工研院具有跨領域平台與產業連結能力,在公共平台一定可發揮影響力。他得知政府並沒有針對淨零碳排編列專門經費,感到非常訝異,認為政府應多支持工研院。

 
工研院院士倡議:速擬定2050淨零碳排藍圖
記者黃有容/台北報導聯合報
工研院十六日召開第十屆院士會議及「十載精彩 制勝未來」院士論壇,會中院士們有志一同,認為零碳不只是環保議題,更攸關產業經濟命脈,台灣在淨零碳排上必須與國際接軌,積極投入淨零轉型。

「十載精彩 制勝未來」院士論壇由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擔任主持人,邀請院士們針對台灣面臨二○五○淨零碳排挑戰共同商擬解方。友嘉創辦人朱志洋指出,碳中和新的技術、產品都是台灣可以發展的機會,呼籲政府應編列預算給工研院專款專用,長期投入推動減碳。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院士也認為,淨零碳排很重要的是要有預算長期堅持投入。

聯發科執行長蔡力行表示,淨零碳排倚靠技術達成,工研院具有跨領域平台與產業連結的能力,在公共平台一定可以發揮影響力。他得知淨零碳排沒專門的經費,感到非常訝異,希望政府多支援工研院。

劉文雄表示,面對未來可能的碳關稅貿易障礙,及國際大廠的嚴格綠色供應鏈要求,工研院協助產業建立減碳能量刻不容緩。過去幾十年,工研院不遺餘力研發環境永續技術,除領先宣布全院將在二○五○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碳排目標,今年初已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將運用跨領域整合產業的創新研究和科技研發,從供給、需求、製造、環境、經貿法規五大構面,協助產業與企業進行淨零碳排。

 
國際財經要聞
德儀要在美蓋四座晶圓廠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德州儀器(TI)正重押在美國生產晶片,宣布明年將在德州東北部的謝爾曼新蓋兩座12吋晶圓廠,最快2025年投產,而且規劃中的選項包含在當地新蓋四座晶圓廠,總投資額達到約300億美元。德儀17日表示,明年將開始動工興建頭兩座12吋晶圓廠,這些晶片將用於從汽車、卡車到工業機械等用途,預估從2025年開始晶片生產。

另外兩座晶圓廠可能同樣座落在格雷森郡(Grayson County)470萬平方英尺的土地上,以因應未來的晶片需求。德儀表示,這些工廠落成後,可能須聘用多達3,000名的員工。

德儀董事長、總裁兼執行長坦伯頓(Rich Templeton)表示:「德儀在謝爾曼廠區的未來類比和嵌入式處理器12吋晶圓廠是我們長期產能規劃的一部分,目標在未來幾十年繼續強化我們的製造和技術競爭優勢並支持客戶的需求。」

新的晶圓廠將為德儀目前有的12吋晶圓廠增添生力軍,現有的晶圓廠包括位於達拉斯的DMOS6、理查森的RFAB1和即將完工的RFAB2。

 
美壓油價 促亞洲釋戰略儲油
編譯葉亭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政府已敦促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及南韓等亞洲國家,協調釋出戰略儲油,以平抑國際油價漲勢,中國大陸似乎已率先響應,宣布正在釋出戰略儲油。但國際油價18日盤中變動不大,反映市場認為此舉影響有限。

路透報導,美國政府已敦促中國大陸、日本等一些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考慮釋出部分原油儲備,以合作壓低油價並刺激經濟復甦。美國總統拜登和高級助理過去幾周來已和日本、南韓、印度及中國大陸等國,討論協調釋出略儲油的可能性,拜登本周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線上會談時,也談及此事。

拜登也致函聯邦貿易委員會(FTC)主席麗娜汗,呼籲調查石油和天然氣是否有哄抬油價的非法行為。

拜登政府這項罕見的要求,也反映美國對於石油輸出國組織與盟國(OPEC+)並未擴大增產所感到的挫折,一名知情人士說:「我們正與全球具象徵意義的幾個最大原油消費國會商,共同向OPEC傳遞訊息:『你們必須改變行為』。」

日本與南韓都證實,已收到美國敦促釋出戰略儲油的請求,但仍在評估美國的要求,因為日本依法不能動用石油儲備以壓低油價,反而是中國大陸18日宣布,正釋出戰略儲油,但仍不清楚大陸這麼做,是否為要響應美國的請求。大陸官員也不願評論美方敦促釋出石油儲備的報導。

布蘭特原油1月期貨18日一度跌1.3%至每桶79.28美元,但稍後跌幅收斂、甚至還翻紅為小漲0.1%,報每桶80.36美元,西德州輕原油12月期貨則小跌0.1%至每桶78.31美元。

Rystad能源公司油市部門主管湯豪根指出,從行情反應來判斷,市場似預期大陸釋出戰略儲油的影響有限。

 
蘋果手機電腦 開放「自修」
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蘋果17日宣布,明年初將開始在美國販售原廠零件和維修工具給消費者,方便他們「自助維修」某幾款iPhone和Mac電腦的電池和螢幕等,開放「果粉」DIY維修手機和電腦,凸顯蘋果在遭遇龐大的政治壓力下,改變過去嚴密控管維修過程的政策。

蘋果表示,已擬定一項自助維修計畫,讓客戶用正牌的蘋果零件及工具修復自己的裝置。這項「自助服務維修」計畫將於2022年初先在美國開始實施,並於明年稍晚擴大適用到更多國家。根據這項自助維修計畫,蘋果客戶將可直接購買原廠零件,然後按照手冊說明自行維修蘋果產品。

蘋果表示,蘋果線上商店將開始銷售200項產品零件和工具,幫助消費者維修iPhone 12和iPhone 13的螢幕、電池及相機最常見的問題。這項自助維修計畫終將擴大至搭載M1晶片的Mac電腦,以及較少見的維修項目。今年稍後還將添增更多維修選項。

蘋果將在明年公布定價,但表示蘋果客戶取得的原廠零件和維修工具的價格,將比照第三方維修店。客戶在維修後還能把舊零件退還蘋果,以取得折價優惠。該公司並表示,客戶將節省勞力成本,訂單將包括免費送貨,但維修若需要專業工具可能需額外收費。

蘋果並指出,該計劃主要是提供給具有維修電子設備知識和經驗的個人技術人員使用,大多數客戶仍需前往專業維修供應商進行維修。

不過該公司表示,舉凡持有有效裝置序號的蘋果裝置者,都可在線上註冊以訂購零件並進行自助維修。蘋果表示,不會驗證申請人的技術知識,但需確認條款和條件—包括因維修期間損壞導致保固失效的可能性。

蘋果以嚴格控制維修流程而聞名,主要集中在Apple Store零售店和授權服務供應商。蘋果在2019年開始實施一項計畫,開放獨立第三方維修業者取得蘋果的產品零件、維修工具和手冊。蘋果表示,目前在蘋果直接授權的5,000家維修提供業者外,還有2,800家第三方維修中心。

今年7月,拜登政府以行政命令鼓勵聯邦貿易委員會頒布規則,禁止電子產品製造商限制只能由自家零售店或經授權的獨立維修店修護自家公司的裝置。此外,在這項自助維修計畫問世前,消費者團體已對蘋果施壓多年,要求蘋果擴大開放民眾取得維修手冊和原廠零件。

 
歐盟:台灣是理念相近夥伴 對台貿易政策未有變化
布魯塞爾18日專電中央社
歐洲聯盟執委會今天表示,台灣是重要且理念相近的貿易夥伴,歐盟正在評估如何與台灣合作,對於外媒報導歐盟延後與台灣升級貿易關係的計畫,歐盟表示政策沒有變化。

歐盟貿易總署發言人費瑞(Miriam Garcia Ferrer)今天以電子郵件回覆中央社詢問,重申歐盟將與台灣繼續進行貿易合作。

費瑞表示,歐盟正在評估如何與台灣接觸,並強調台灣是一個重要且理念相近的貿易夥伴,這項工作在進展中。

香港南華早報近日報導,歐盟原本計畫在上週五宣布在貿易和經濟議題與台灣聯繫的新戰略形式,包括更多定期會議、半導體等特定領域的合作,以及高級官員的更多訪問。但這個計畫在最後一刻被推遲。

對此,費瑞澄清說明歐盟對台灣的貿易政策沒有變化。

在外媒報導刊出後,歐洲議會德國籍的對中關係代表團團長包瑞翰(Reinhard B□tikofer)呼籲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汲取教訓,認為歐盟若欲藉不與台灣展開經濟接觸而得到北京的善意,那麼這是很天真的想法,且此舉甚至可能會破壞歐盟自己的「一中政策」而促進中國的「一中原則」,他說不能允許中國定義歐盟的政策。

包瑞翰呼籲范德賴恩應該聽取歐洲議會的意見,並與台灣就包括供應鏈合作等問題展開互動,這符合歐盟的利益。

 
美邀中印日釋儲油□打通膨
編譯葉亭均、林海/綜合外電聯合報
路透引述多名知情人士透露,拜登政府已要求中國大陸、日本、印度等世界石油消費國考慮釋出部分原油儲備,與美國合作壓低油價,並刺激經濟復甦。國際油價昨應聲重挫,跌至近六周最低,紐約油價也跌破八十美元,投資人則關注聯準會(Fed)官員如何因應通膨飆升,紛紛買進黃金避險。

全球石油價格在十月底觸及七年高點,目前原油需求已回升至近疫情前水準,但石油輸出國組織和俄羅斯在內的盟國,一直對大幅提高原油產量保持審慎態度,本月甚至拒絕美國總統拜登要求提高產量的要求。

消息人士表示,拜登和高層幕僚已向包括日本、南韓、印度在內的關係友好盟國,以及中國大陸,提出有關釋出原油儲備的議題。美國也考慮從其戰略石油準備中緊急釋出原油。

白宮拒絕就與具體對話的詳細內容發表評論。但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一名發言人表示,白宮幾周來持續表明,「正與其他能源消費國協商,確保全球能源供應和價格不會危及全球經濟復甦。除了正在進行的對話,其他無可奉告,我們在考慮一系列可能以及必要時可採取行動的工具」。

市場解讀,美國之所以向盟友提出共同釋出戰略儲油的要求,除了不滿產油國組織不願擴大增產外,另方面也是因為拜登面臨國內通膨飆漲的政治壓力劇增。

目前包括日本、韓國官員都證實,美方已提出共同對抗高油價的要求,但根據日本法令,日本不能採用戰略儲油來壓低油價;韓國官員則說,不會因高油價採取行動,但可在供給失衡時釋出儲油。

根據一名參與討論的美國官員表示,共同釋出戰略儲油的計畫如果獲得各國支持,若要達到影響油市的目標,則美國需要分擔的儲油釋出量估計在二千萬到三千萬桶之間。

美國推動打擊油價聯盟,除已造成油價下挫,也引發投資人針對通膨的疑慮,紛紛買進黃金避險,黃金價格十七日反彈回升。

國內石化業者台塑化則認為,美國喊著釋出戰略儲油並不是第一次,雖然有高通膨的因素,但也不會一直釋出,而油價本就在高檔已經一段時間,走跌是正常現象,研判只是中美雙方策略性的聯手把油價降低一些。

至於國內油價已經連續多周上漲,近期國際油價下跌,會否終止國內油價的漲勢,台塑化則認為,必須要看整個星期的價格走向,以及先前應漲未漲的狀況,現在談還太早。

 
輝達推升科技 標普500指數震盪翻升
財經新聞組/綜合報導世界日報
在全球市值最大晶片製造商輝達(Nvidia)和多家零售商公布強勁的獲利業績後,標普500指數震盪走升。

標普500指數上漲15.87點或0.34%至4704.54點,盤中一度下跌0.3%。那斯達克綜合指數上漲72.14點或0.45%至1萬5993.71點。道瓊工業綜合指數下跌60.1點或0.17%至3萬5870.95點,被思科下跌拖累。

Infrastructure Capital Management CEO哈特菲爾德(Jay Hatfield)表示,隨著財報季結束,股市處於正常的季節性平靜狀態。他補充說,新的新冠病例擔憂也對短線交易帶來壓力,尤其是旅遊股和其他重新開放的類股。

即使市場走勢參差不齊,企業獲利仍繼續表現強勁。輝達上漲8.25%,市值達7910億元。該公司上季營收和獲利均表現出色,並發布1月底截止的當季營收財測。這家晶片製造商的數據中心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加55%,其最大的遊戲業務成長了42%。

它的財報提振了其他晶片股。Advanced Micro Devices漲幅達2.43%,高通(Qualcomm)和美光(Micron Technology)也分別上漲1.51%和2.07%。另外,格芯(GlobalFoundries)與福特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對其增加晶片供應,股價一度大漲,收升2.5%。

隨著美國國債殖利率下跌約2個基點,投資客全面轉向科技股。LPL Financial科技策略師布朗(Scott Brown)指出,標普500資訊科技類股在過去6個月上漲27%,比標普500大盤指數高出10%以上。

他說,「2021年的股市主題就是輪轉、輪轉、輪轉。」「但科技股是最近唯一創下52周相對高點的產業,這為2022年的前景奠定了良好的前景。」

在其他科技新聞方面,《彭博》報導蘋果公司將其電動車業務重新聚焦於自駕能力,蘋果上漲2.85%至歷史新高。亞馬遜與星巴克合作的第一家無收銀員咖啡店在紐約開業,股價上漲4.14%。零售業的持續走升也推了一把,尤其是在數位領域。

大型零售商的財報繼續提振股價。梅西百貨和科爾百貨(Kohl's)的財報獲利和營收高於預期,一如本周其他同業。

梅西百貨飆升21.17%,該公司同店銷售額增加35.6%,數位銷售額增加19%。它還宣布明年將推出數位市場,表示本季440萬新客戶中有41%來自數位通路。

同樣,Kohl's的同店銷售和數位化方面也有所成長,股價上漲10.62%。中國最大網購零售商京東因強勁的營收和獲利而上漲5.95%。

Bath & Body Works上漲5.27%,漲幅在標普500指數中僅次於輝達。Gap上漲4.38%,維多利亞的秘密上漲14.65%。

此外,CVS宣布將在未來3年內關閉900家門市,為購物者推出更加數位化的服務,並將實體店面改裝成流感疫苗和診斷測試等醫療保健服務場所,股價上漲2.79%。

在與自10月14日以來一直罷工的員工達成和解決議後,迪爾(Deere)也上漲1.02%。

本周交易一直震盪,主要股指在平盤搖擺不定,18日也不例外。但標普500指數和那指可望本周收升,並且距離歷史高點不到1%。道指較紀錄高點有近2%的距離。

Vital Knowledge分析師克里薩富利(Adam Crisafulli)表示:「個股表現連續第二個交易日走勢遠弱於大盤指數,代表少數大型股掩蓋了其他的拋售。」「似乎之前的擔憂仍然存在:新冠病毒、債務上限、聯準會(Fed)人事的不確定性、Fed過早緊縮或緊縮不夠快。但真實的新聞反而相對多頭,即使是像思科這樣的『不良」財報,仍然對基礎經濟產生看多影響。」

由於營收財測疲軟和未達預期,思科系統下跌5.51%。在宣布二次發行普通股後,卡夫亨氏也下跌3.25%。

美國勞工部報告,截至11月13日當周首次申請失業保險金人數小幅下降至26.8萬人,為2020年3月來最低水平,也是連續第7周下降。接受《道瓊》調查的經濟學者預計將降至2萬人,而前周調整後的申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26.9萬人。

 
要聞
南港手中錢多 擬現金減資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南港(2101)名譽董事長林學圃昨(18)日表示,今年受到美國商務部對台灣輪胎業課徵反傾銷稅以及海運運費高漲兩大衝擊,嚴重影響獲利;但最壞的時間即將過去,今年11月就是谷底,2022年將會有更好的表現。

另外,南港知名開發案世界明珠總銷金額上看1,000億元,隨著銷售後現金入帳,南港不排除分兩次減資將現金還給股東。

林學圃表示,南港開發的世界明珠擁有最佳的條件,目前已經賣出七成,都已經捨不得再賣了,世界明珠2023年開始交屋,總銷金額有機會達到千億元;隨著建案開始交屋,南港手上的現金會持續攀升,南港握著這麼多現金,應該回饋給股東,不排除進行兩次減資,先從83億元減41億元,未來再減至20億元,隨著股本縮小,南港可望成為高獲利的公司。

南港昨(18)日召開法說會,林學圃細說南港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計畫,認為現在已是南港的谷底期,未來本業會愈來愈好,同時更在法說會上仔細介紹南港輪胎在南港開發的世界明珠,並在法說會後帶隊前往參觀世界明珠案場,讓法人更了解開發案為什麼能有這麼大的吸引力,吸引買家上門。

美國商務部對輪胎業課徵反傾銷稅的影響,林學圃說,因為這個政策,南港每個月營收減少3億元,海運運費高漲更雪上加霜,導致南港第3季營運轉虧。對於這些不利因素,南港緊急調整輪胎供應鏈,找到泰國當地輪胎廠為南港代工,12月即開始出貨,出貨條件也改為FOB,不再受運價干擾,因此11 月將是營運谷底,明年獲利可望恢復至正常水準。

林學圃也說明,南港並無意長期由泰國輪胎廠代工,而是將在越南建新廠,自行供應美國市場。預計下月即赴越南選地建第三廠,並計畫八個月內建廠完成,屆時美國市場即可由南港的越南廠自行供應。

為避免過度依賴美國市場,南港觸角已伸向加拿大、澳洲等地,近期也將透過協助品牌廠客戶米其林代工,進一步出貨至歐洲,並擬進軍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中東非洲的訂單下月將展開計畫。

南港第一代電動車胎已於去年首季上市,並展開第二代高性能電動車胎開發計畫,瞄準市場主力車款Tesla Model 3售後及補修需求,預計明年上市。

 
回應泰豐經營權爭議 林學圃:進廚房就不怕油煙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泰豐經營權爭議持續延燒,南港輪胎(2101)名譽董事長林學圃被指在幕後操控,林學圃昨(18)日首度對外回應,「進了廚房就不怕油煙」,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的公司治理,包括泰豐中壢廠要不要繼續出售,泰豐的事情由泰豐董事會自己決定。不過林學圃也說「土地不是冰塊,又不會融掉消失,我不懂為什麼要急著賣」。

泰豐輪胎小股東昨日向證期局檢舉涉嫌炒股,指出泰豐第3季財報有鉅額虧損,泰豐「最高顧問」、南港輪胎實質負責人林學圃的關聯帳戶先出脫泰豐股票,避免損失高達2,000萬元及南港股票長期有「拉尾盤做收盤價」情形,涉犯操縱股價炒股罪嫌,請證期局查明真相。

對此林學圃以「無稽之談」駁斥,強調「相信公道自在人心」。對於近期成功取得泰豐經營權,土地開發爭議出現一連串風波,林學圃不願多談,只強調「土地不是冰塊,又不會融掉消失,我不懂為什麼要急著賣」。

對泰豐中壢廠土地未來開發走向的看法時,林學圃表示,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司治理,這個案子會由泰豐自己的董事會來決定;不過如果泰豐來詢問有關土地開發的事,他願意提供協助。

 
成本攀升 中鋼10月獲利下滑
記者林政鋒/高雄報導經濟日報

中鋼(2002)昨(18)日公告10月稅前盈餘86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3億元暴增6.4倍,受到成本攀升的影響,獲利比9月的89.35億元略降;今年前十月每股稅前盈餘4.47元,高獲利預告明年高配息;在產業前景的部分,法人對於鋼鐵中長期展望持續看旺。

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說,全球鋼鐵需求沒有消失,只是延後表現而已,當前各國都在振興經濟,日本豐田汽車宣布12月汽車產業就會回到正常,主因就是晶片荒已經獲得緩解,家電生產的情況也同樣好轉。

以台灣內需為例,台積電高雄設廠投入數千億元,最新的亞洲新灣區特貿三招商上達800億元,這些都對用鋼需求有加分,「對鋼市是強心針」,中鋼12月跌盤定位為「先蹲後跳」,有信心12月盤整完後市場就會起來。

法人表示,國際鋼市基本面正向,當前全球只有亞洲鋼市鈍化,但近期多頭略占上風,可望縮短鋼市盤整時間續創高檔。

中鋼10月合併營收431億元、創歷史新高,營業利益78億元、月減4%,稅前盈餘86.49億元、月減3.3%,單月每股合併稅前盈餘約0.54元。

法人指出,中鋼10月獲利減少,主因在於當月鋼鐵銷量與單價雖較上月增加,但因成本漲幅快速拉升,導致營業利益、稅前盈餘較上月略減。

累計中鋼前十月合併營收3,820億元、年增50%,創歷史新高,稅前盈餘705億元,前十月每股稅前盈餘4.47元。

法人分析,中國大陸抑制通膨,鋼鐵等原物料行情受到政策打擊,亞洲鋼價弱化,中鋼12月盤價平均下跌1.65%,是一年半來首見跌勢,雖然將侵蝕第4季獲利,但無損今年中鋼全年亮麗表現,法人估2021年中鋼EPS有望挑戰4元高水平。

上市鋼廠主管指出,中鋼個股進到低檔,吸引逢低布局買盤進駐,國內法人陸續調高中鋼目標價到45元、50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鋼是績優股,長年股息政策向投資人傾斜,配息金額與獲利成正比,今年EPS上看4元高水平,可以預見明年配息水準將跳高,形成另項投資誘因。

 
台電電力交易平台 商機百億
記者鍾泓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電為持續滿足全國穩定用電需求,分分秒秒都須維持電力系統發電與用電量及電網頻率的動態平衡,今年11月15日正式營運的電力交易平台,是台灣電力轉型的劃時代里程碑,未來潛力商機上看百億元。

台電表示,電力交易平台7月試營運至今,已有大同(2371)、台達電子(2308)、安瑟樂威與漢翔航空等四家業者完成相關能力測試,正式成為合格交易者並開始投標、競價及線上運轉,共14MW(百萬瓦)儲能設備參與調頻備轉服務市場;另有1.4MW、1.6MW分別參加即時、補充備轉服務市場,累計17MW民間電力資源參與,總計試行交易量已接近8,000MW-hr,交易金額超過400萬元。

台電指出,日前輔助服務市場具即時、彈性特點,可協助每日電力供需平衡調節,除已實際參與的業者,目前還有三家業者共申請14.9MW參與量,正進行相關測試;另有數十家潛在業者積極詢問準備中。

台電說明,因應再生能源持續增加,為兼顧能源轉型及全國穩定用電,台電自2014年起即以既有發電機組進行內部電力競價試驗,並因應2017年公告的電業法,積極規劃設立電力交易平台。

台電指出,台灣是獨立電網,電網穩定維持須自給自足,既有供電以大型發電機組為主,隨著電力交易平台誕生,將原本即建置於民間的電力資源引入電力市場,透過交易提高其附加價值,如民間傳統發電業者、自用發電設備設置者、用戶側需量反應及併網型儲能設備業者等多元分散式的民間電力資源,均可參與電力交易平台,打造「電力共享經濟」。

台電表示,電力交易平台首先導入日前(Day-Ahead)輔助服務市場,於前一天針對隔天的電力需求量進行競價買賣,台電每月依實際調度的電力容量及服務品質結算服務費用給參與業者。

另外,台電預計明年啟動「備用容量市場」交易,讓備用容量供給者與義務者可透過平台自由交易或媒合,強化長期供電穩定。(台電廣告)

 
開辦遠距投保 須先試辦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民眾需要透過線上遠距買保單的需求大增,加上因應金融科技發展,金管會昨(18)日公布一體適用的「保險業辦理遠距投保及保險服務業務應注意事項」,共通規定所有壽險公司若要進行遠距投保業務,全數都需要先申請試辦,且在試辦完成後才能開始辦理。保險局副局長張玉煇說,目前已向金管會申請試辦有七家壽險與一家產險公司,只有三家通過試辦,分別是國泰人壽、富邦人壽與中壽。但若通過試辦仍與注意事項有牴觸者,業者仍需進行補正。

保險局表示,兼顧風險控管及客戶權益維護,此次注意事項共列有試辦先行、明確客戶投保意思、強化客戶身分認證機制、影音檔案檢核、資訊安全及個資保護機制、適用業務範圍及爭議處理等七大重點方向。

 
萬事達卡攻「先買後付」商機
記者夏淑賢/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科技巨擘蘋果、電商霸主亞馬遜都追捧的「先買後付(BNPL,Buy now,paylater)」正夯,以信用卡為主力的國際信用卡組織萬事達卡也看中這塊商機,力推相關顧問服務與新商品「軟硬兼施」,並列為明年台灣市場的重點發展項目,希望可以囊括更多沒有信用卡、較難與銀行往來、愛用現金的客層,擴大市場。

BNPL商機有多大? 根據萬事達卡調查,全年每年有1,000萬人加入行動世代,這些習慣行動網路的新世代,帶動電商市場與線上交易規模不斷擴大,預估2025年線上交易規模將達到3,000億美元,而在東南亞市場中,根據萬事達卡對東南亞消費者的最新調查,則顯示4億成年人中有高達半數沒有使用銀行服務,包括信用卡在內,而根據其對包括澳洲在內的亞太區消費者研究則顯示,對於BNPL也提供的分期付款功能,有高達七成消費者會因無息分期付款而增加各項消費支出,即使分期付款需要利息費用,也還是有六成消費者願意因分期付款而增加支出,顯示BNPL分期付款商機潛力雄厚。

萬事達卡台灣區總經理陳懿文昨(18)日指出,萬事達卡在今年新加坡金融科技節(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提出四大賦能價值與多達30餘項金融科技解決方案,其中,在「創造無限機會 (Boundless Opportunities)」,萬事達卡針對部分消費者受限信貸取得能力不足等原因,無法享有完整的銀行服務,如分期付款等,分別推出全球首張針對中小企業的分期卡(Pay &Split),以及先買後付BNPL顧問服務,並發行兼具簽帳與信用卡功能的Debit Plus簽帳金融卡,從商家、消費者雙向角度切入BNPL。

 
最低稅負制度稅率 立委建議適度調高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全球大追稅的最低稅負制預估將於2023年上路,財政部正評估調高我國企業最低稅負稅率。國民黨立委曾銘宗昨(18)日表示,調高到15%可能還不夠,呼籲財政部要做好《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修法準備。財政部長蘇建榮則回應,會觀察OECD後續如何認定稅基,整體朝與國際接軌的方向規劃。

曾銘宗表示,全球最低稅負制設定的15%稅率是指實質稅率,而非名目稅率,即使我國企業最低稅負制稅率調高到15%,可能還是不夠,提醒財政部,必要時仍要修法調到比15%更高。

蘇建榮回應,我國最低稅負制的設計,本身就具有實質稅率的意味,OECD的立法範本尚未公布,財政部會持續關注,基本上是朝向接軌國際的方向規劃。

 
網路賣家報稅 留意起徵點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經營電商營業人的營業稅申報有二項重點,北區國稅局表示,首先,要留意月營業額,是否達到營業稅起徵點、使用統一發票的門檻等;第二,進貨時也應取得合格進項憑證,以免空有進貨,卻無法申報進項抵減。

官員表示,在宅經濟盛行之下,個人經營電商、網拍,卻常常不熟悉營業稅上的義務,第一項重點,在於營業稅的起徵點,也就是設立稅籍的門檻。

這個門檻是看月營業額而定,官員表示,如果是有在銷售實體商品,譬如衣服、鞋子、食品等,營業稅便是以月營業額8萬元為起徵點;至於代客練功、販賣虛寶、或是提供遠端服務等,這類銷售勞務的行為,則以月營業額4萬元為起徵點。

除了上述二點標準,官員強調,營業稅還有另一個重要規定,在於每月銷售額若達到20萬元時,就開始有義務使用統一發票,按期申報完整的進銷紀錄。

對於月營業額已達使用統一發票門檻的電商業者,官員表示,另一項要特別留意的重點,在於取得合格的進項憑證。

官員表示,月銷售額未達20萬元的小規模營業人,未取得進項憑證,對營業稅額的影響較小,但開始使用統一發票後,進項若未申報扣抵,那就虧大了。

國稅局日前有查獲一名個人賣家,在國內多個網拍平台,都設有網路商店,被國稅局找上門補稅後,這位賣家拿出多筆來自國外購物網站的訂貨單,希望做為進項抵減的證明。

官員表示,然而訂貨單並不是我國所認可的合法進項憑證,因為這位賣家當時是以個人名義採買,進貨單上也未載明營業稅額,因而不得申報扣抵,本案的訴願、行政訴訟全都被駁回在案。

官員強調,營業人在辦理稅籍登記前,所取得的統一發票或經財政部核定的憑證,可能會因未記載統一編號,而不符稅法規定的進項憑證要件,這類情形可以向國稅局提出專案申請,國稅局再視情形核實認定。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