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於2018年4月10日指出,台灣社會人口結構型態已有別於過往的「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已遠超過7%門檻,占總人口的14%,正式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在亞洲排名第3,人口老化的速度可望超英趕美。根據健保署2018年5月的統計,過去五年來,65歲以上年長者的醫療費用比一般人多2∼3倍,醫療費用從2013年2040億逐年增加,到2017年已達到2612億,預估五年內會破3000億。而隨醫療進步,老年人口越來越多的台灣,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又是如何呢? 高雄醫學大學在2000年曾由精神科醫師挨家挨戶對南台灣老人做精神科診斷會談,研究結果呈現老年人一個月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為37.7%,其中憂鬱性精神官能症為15.3%,重度憂鬱症為5.9%,所以從輕度到重度憂鬱症共占21.2%,相當於五個老人就有一位罹患憂鬱症,顯示台灣老年憂鬱症的盛行率已與西方國家相當;另外,該研究也發現,老年人的最大壓力源來自於身體健康問題。 根據衛生福利部自殺防治中心所公布的自殺死亡統計資料,台灣老年族群(65歲以上)的自殺死亡率一向高於其他年齡層,2018年國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6.4人,而6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8.4人,男性老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39.4人,女性老人自殺粗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9.1人。由以上統計資料可知,老年人自殺死亡率約為國人自殺死亡率之2倍,且男性更高。 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醫師,在十年前曾對健保資料庫進行研究分析,發現與其他年齡層自殺死亡者比較,老年人自殺死亡者顯著地在死前一年內較常到醫院看門診與住院治療,但皆較少有精神科的門診或住院,且顯著地較少有在門診或住院的最後診斷上列有精神疾病、情緒疾患與憂鬱疾病的診斷。這研究觀察到自殺老年人較其他年齡層的就醫次數多,但較少有精神科的就醫與診斷,顯示老人的憂鬱與自殺容易被低估、被忽略。另有許多研究顯示,老年憂鬱者經過長期追蹤,相較於未罹患老人憂鬱者,有近兩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老年憂鬱症在病因與症狀方面,確實與年輕人憂鬱症有所不同,尤其是60歲以後才第一次罹患重度憂鬱症的老人,更需要注意其病因可能來自於甲狀腺低下、心血管疾病(血管性憂鬱症)與腦部退化而即將邁向失智症的前兆。老年憂鬱症的臨床症狀可能會有較多身體抱怨、認知障礙(尤其是記憶力下降),較少主觀抱怨憂鬱情緒,但其自殺率卻很高。其實,只要早一點發現,尋求精神科醫師做鑑別診斷,尋找憂鬱症病因(釐清是生物、心理,還是社會之病因,甚至包括其小時候的創傷經驗),給予藥物治療,或其他心理、社會相關治療,療效並不比年輕憂鬱症者差。 我常說憂鬱症是腦部疾病,不是懦弱的表現,是可以治療的,尤其要跟醫師與相關專業人員配合,不要擅自停止治療,以免造成終身遺憾。也常提醒憂鬱症患者在憂鬱時不要做重大決定,尤其是生命、婚姻、感情、工作、學業與重大投資買賣等。對家屬而言,照顧老年憂鬱者是重大負擔,親友們需分擔照顧責任,讓自己身心先安頓,不要對憂鬱長者使用激將法或跟著發脾氣,珍惜相處的寶貴時間,避免遺憾發生,才能享受天倫之樂。 欣見董氏基金會不只持續關懷青少年憂鬱症,這幾年也關注老年憂鬱症,舉辦很多活動,也在各媒體有相關報導。《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一書共分六大篇章,可以發現編者的用心,不只採訪專家們的意見、分享案例,也有親友與康復者的告白。內容非常完整,也很合乎目前社會的需求,值得國人們仔細閱讀。 立即購買: 大家健康雜誌書城、博客來網路書店 ※更多精彩內文請見《老年憂鬱不是老化:別讓藍色風暴遮蔽年邁旅程》一書,大家健康雜誌出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