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發展再生能源成績斐然,已達成30%以上的電力由再生能源供給的目標。德國生態研究所創辦人孔安德(Dr.Amdreas Kraemer)指出,要從核能及化石能源轉向高效率能源與再生能源,要靠社會與決策當局的普遍共識,才能推動。
孔安德建議台灣要發展再生能源,可從太陽能下手,廣泛在建築物架設太陽能板。孔安德將於10月4日出席由本報主辦的「2016能源願景高峰論壇--綠色能源新紀元」並以「綠能經濟大未來」發表專題演講。以下是孔安德接受本報書面專訪紀要。
問:德國在再生能源發展領域達成耀眼的目標。請問從化石能源轉型到再生能源的過程中,哪些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答:所謂「能源轉型計畫」(The Energiewende),即德國從高汙染、高危險且成本昂貴的核能及化石能源,轉向高能源效率、再生能源供給,並貯存於智慧電網內,這主要是靠社會與決策當局的普遍共識所推動。
經過1970及1980年代初期的石油危機,德國希望降低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在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核災後,德國人要求投資「核電以外的能源」。先是許多地方性的行動開始推動再生能源供給,一些城鎮也實驗所謂的「再生能源電力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eed-in-tariffs,簡稱FIT),將綠色電力送入電網,對運作成功的再生能源電力給予報酬。1990年實施第一部FIT法律。當時太陽能及風力發電的成本昂貴,對全國電力供給的貢獻甚微;但時至今日,再生能源已比燃煤及核電便宜。
能源轉型 綜合效益大
問:由於再生能源的價格高得驚人,勢必遭到產業界及民眾的反對,德國如何設法克服此一障礙?
答:再生能源成本的下降速度同樣驚人。以太陽能板為例,過去幾十年來每年的成本都以25%或更快的速度下降。陸上風力渦輪的成本降幅稍小,但也相當顯著。
德國國會議員並未預料到再生能源成本下降如此之快,且在一段時間內並未調降FIT,因此2009-2011年間投資太陽能電力非常賺錢。之後德國的法規體制較具彈性,以「市場溢價」來代替FIT,於是許多綠能發電業者輸送到電網的每度電價不再固定,而是比市場電價稍高一點。
再生電力其實相當便宜。環境中的流體,例如陽光、風力及雨水等都是免費,不須付錢。因此隨著德國的再生能源愈來愈普及,躉售電價及工業電價也都下降。家庭等單位支付的零售電價較高,這是政府鼓勵合理及有效率用電,以及維持工業電價偏低政策所導致的結果。「能源轉型計畫」的總成本,比維修老舊化石燃料電廠及核電廠的成本要低得多,且綜合效益更遠高於成本。
問:在台灣,2015年底時總電力的4.2%來自再生能源(包括水力發電與汽電共生)。新政府已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在2025年時將再生電力占總電力供給的比率提高到20%。可否針對達成這項目標提出您的高見?
答:最便宜的解決方式是太陽能電力,拓展也最快,因為前置期非常短,且規模不拘;屋頂的太陽能板可以整合成智慧型的家庭能源系統,也能與較便宜的電力貯存系統結合成「電力公司級」的系統。
特別具有吸引力的前瞻做法,是在安裝新空調系統或更新現有系統時,建築物本身便裝設足夠供應電力的太陽能板,裝在屋頂及外牆的西、南面。
如此一來太陽能電力便能滿足每天及季節性的空調電力需求,也能因應氣候的變遷。自用能源存儲設備(behind-the-meter)」式太陽能電力的優勢,在於能減少電網的電力流量,可避免增加電網的投資,並為其他用途釋出電力,例如電動車、電動機車及電動自行車等。
再生能源若能多元化,將能帶來「組合效應」。多元化可依據科技、規模、位置及其他操作參數來安排。一般的原則是能源愈多元化,整體系統的韌性便愈強。
陸上風力發電也具吸引力,因為風力發電受晝夜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與太陽能電力不同,且能隨著氣候變化而彌補太陽能電力的不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