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部掌握的訊息顯示,今年進行中的重大投資案,幾乎只剩下離岸風力發電業者,過去常見的電子、半導體、生技等都不復見,「看不到投資」的危機愈來愈嚴峻。
經濟部長沈榮津日前聽取重大投資案專案報告,有別於去年有本土廠商台積電斥資5,000億元,在南科投資5奈米晶圓廠,外商部分也有美商美光在併購華亞科後,在中科成立記憶體製造中心,以及美商應材、微軟小規模的持續投資,今年掌握中的重大投資案,幾乎只剩下離岸風機。
正在進行中的個案,主要業者包括丹麥商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德商達德能源、澳商麥格理、加拿大商北陸電力、德商艾納康等,這些投資案動輒千億元以上,但目前的狀態大多是通過環評審查,距離真正開始開發乃至完工,都還要四、五年的時間。
經濟部規劃,離岸風場開發,有助帶動風機製造業者來台灣設廠,生產風機零組件;未來開始發電後,相關的運轉維護也可以帶動就業,預估增加就業有萬人以上。但目前除了艾納康是風機設備製造商,其餘大多數都只是開發商。
常有專家學者質疑,政府建置離岸風場,未來將付出每度6~7元的保證收購價,業者從台灣賺取穩定的電費收入,全民也要負擔較高的電費成本。
本質上,與過去傳統在台投資電子業、半導體業,進而可以出口賺取外匯極為不同。
且為趕上2025非核家園的供電缺口,根本來不及扶持本土設備供應鏈,離岸風場開發的投資充其量只能稱為「發電設備採購」,而非扎扎實實的投資。
投資處長張銘斌說,他拜訪離岸風電業者時,他們表示若要在台灣投資設備供應鏈,設廠投資額動輒五、六十億甚至上百億元,離岸風場開發至少要持續20~30年才能回收,但台灣離岸風場開發的市場潛能,只約四、五年就結束。
因此投資處在協助外商找尋台灣以外市場的投資商機,例如協助廠商赴日本開發離岸風場等。投資處的目光不會只有2025年,而是2035年或更遠的市場。未來招商策略會將僑外來台投資和赴海外投資連結。
至於缺少半導體投資部分,張銘斌表示,因去年台積電、美光兩件大案後,後續的投資,就是圍繞其周邊的供應鏈;例如吸引原本日商東芝、爾必達的供應鏈來台投資,成為台積電的合作夥伴,每件投資金額約在10億到百億間的規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