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再度獲獎! 這次與醫學研究或貢獻無關,而是始終默默關懷病人的他,善行義舉被公開,多人推薦給主辦單位,成為全台唯一醫界代表。
總為病人設想,提供有溫度的醫療、照顧
陳醫師是台北榮總名氣極響亮的骨科權威醫師,門診時病人排隊再久,也堅持要看他,而他視病猶親的原則,也從未動搖過。自1988年迄今,他已主持過2萬7千例骨科手術,其中包括許多骨肉癌患者。
骨肉癌?聽著就覺得挺嚴重的,尤其它好發於青少年,更令家長們身心備受煎熬。曾經有不少家長在診間崩潰大哭,陳醫師都安慰他們:交給我,我會努力救活孩子。
一肩擔下所有治療責任,陳威明除了主刀,還考慮到術後追蹤檢查的各種問題。
骨肉癌術後兩年內,每3個月要回診一次,2至5年內,每半年一次,5年後每年一次,全程追蹤需十年時間。檢查項目包括核磁共振、電腦斷層、全身骨骼掃描等等,過程費時,一天內無法完成,那麼,遠自屏東、花蓮、澎湖來的弱勢病患怎麼辦?
住院?榮總一床難求,也有點浪費醫療資源,陳威明和學生吳博貴商量,透過好友,借到一間在紅樹林的空屋,打掃整理後,成為「關懷之家」,免費提供遠程弱勢病人暫住,床位不多,可因為有充足的食物,又有骨肉癌關懷協會的義工天天打掃換洗被單,病人評價極高,陳醫師始終堅持,經濟差的優先入住。
把關懷病人當作行醫的最大信念,陳威明醫師的團隊不但主動提供住所,扮演麥當勞叔叔角色,更體貼的安撫每顆焦慮的病人心。
小病人視他如同親密家人
診間常有病人帶來的伴手禮,開刀前,陳醫師會大方請骨肉癌患者分享各種點心,東西不多,卻是種可貴的溫情,難怪小病人感動之餘,叫他「陳爸爸」,視他如同親密家人。
手術室,一直是病人最緊張害怕的房間,好多年前,陳醫師就想出音樂紓壓的辦法,自掏腰包買了一堆CD,開刀前先徵詢病人想聽什麼歌,就放什麼歌,病人轉移了注意力,心情平穩,血壓脈搏都平穩,手術進行順利。
去過台北榮總的人都知道,要找陳威明醫師開刀得排隊半年,並且用健保給付方式開刀,病人問:不能自費早點開嗎?陳醫師說,不需要。奇妙的是,經他動刀的患者,癒合狀況都很好,連看護都覺得好照顧。
愛攝影也愛爬山的陳醫師,曾經為無數病人換過人工膝關節,病人難免好奇,換過關節還能爬山嗎?
陳醫師曾在「熟齡壯遊」系列講座教大家,爬山前預先做好準備工作,當然可以快樂登山行。
譬如,關節正在發炎時,勿貿然上山;備齊高海拔地區的登山裝備和藥物;有心血管疾病、腎臟病、中風或糖尿病等病史者,一定要經過醫師評估;先自我測試,有沒有高山症;以及選一雙耐磨耐操的好鞋。
行醫30年,得獎無數,也擁有無數病人粉絲,身為中華民國骨肉癌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的陳醫師,仍保有高昂的工作熱情,陳威明說,站在病人角度設想,讓醫院更有溫度,病人會痊癒得更快些。
帶領醫療團隊不斷提升治療及研究成果
「一九九八年從美國返國至今,已逾二十年頭。每天早上七點鐘到醫院,從巡房開始一整天的生活,為川流不息的門診人潮與不知凡幾的開刀病患服務。入夜後,習慣性的走往九三病房,看著一張張純真的臉龐沉沉入睡,可以忘卻工作的辛勞。」陳威明醫師說著。
「二十多年前,骨肉癌令人聞之色變,患者多數需進行截肢手術,而且五年存活率也相當低。從民國87年底,在醫學前輩領導之下,我們成立骨骼肌肉系統腫瘤治療團隊,每個月定期開會討論案例,立即修正檢討治療方針,十多年來整個團隊合作更加緊密,病患治療效果長足進步,併發症日益減少」。
陳威明教授帶領的團隊臨床治療成果除了於台灣已成為標竿之外,絲毫不遜於國外最好的骨腫瘤治療中心,整個團隊十多年來也有相當多的治療成果於國內外重要的雜誌及會議發表。從民國99年初,除了現有團隊為基礎,更加入陽明大學及中原大學腫瘤研究人員共同努力,成立了基礎研究團隊,使得治療及研究更向上提升。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